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道是人道的根据。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阴阳是两种性质和功用相反而相成的气体。阴阳二气的运行形成四时。天道即表现于阴阳运行的历程及其法则之中。阴阳的关系是阳主阴从的对立统一,且阳主阴从的地位和功用是绝对的。天人同类相应,董仲舒把阴阳观念及其法则推扩到人类社会、政治、人生的各个方面,以阴阳之天道解释政治和学术中出现的大一统、刑德、经权、三纲、人性等重要问题。人道弥纶于阴阳天道之下,而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从而加强了人们实行人道的无可逃避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相信天命(blind fate),但对天道(divine justice)的态度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大胆地怀疑天道,对天道的不公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他又相信上天能明察秋毫,福善祸淫,给人间主持公道.对天道的矛盾态度是情理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天道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自然秩序、道德秩序和命运主宰是天道理念的基本内涵。天道信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儒家道统的精神原理和古代皇权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民间习俗,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心理。在为中国现代化确立“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和谐”等现代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天道信仰具有重要的价值;倡导文化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需要我们重视天道信仰。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基础的变动,必定要波及到意识领域,从而使信仰出现危机、选择、重建的过程.本文拟从信仰的本质及其在各意识形式中的表现入手,遵循历代信仰的发展线索,探讨信仰在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建前景.  相似文献   

5.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6.
邪教是一种通过构建偏激信仰来进行精神控制的反动组织.邪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肆虐猖獗,与传统信仰的滞后与无力、主导信仰的缺失与疲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欠缺与忽视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有着内在相关性.因此,唯有重建信仰,改进和强化信仰教育,重视信仰矫正才是铲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汉代极具代表性的儒家,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在汉代乃至以后的儒家文化发展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今天从生态美学观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董仲舒的思想理论仍然闪耀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智慧之光。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和谐关系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汉代儒学的两大特点及其与董仲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儒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儒学的经学化,其二是儒学对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的吸纳。这两大 特点都与董仲舒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危机是传统理性伦理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内部伦理价值危机和外部伦理秩序危机.因此需要从内外两个向度合力而为,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重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信仰.一方面,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来进行内部伦理价值重构.为此,需要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结构层次与序列安排的细化探索,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公民道德教育场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伦理国家建设来进行外部伦理秩序的重构.为此,需要进行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公民个体尊严与主体自治权利制度建设、国家公权力的规制与监督体制建设,从而实现道德、法治和民生福利有机统一、彼此联结的外部伦理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10.
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震荡背景下,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文化认同危机引发的民族文化心理失衡,以及西方国家信仰危机引发的不确定状态和无意义感,必然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信仰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重建其价值体系,改善其认知方式和提高其应付能力,才能实现其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1.
汉代在对水灾的认识和救治中存在着鬼神为祟和天人感应等迷信观念,认为水灾产生的原因是鬼神作怪的结果或上天对君主失政的惩罚和警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汉代很多救治水灾的行为包括免三公、省刑、举士等完全无效或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2.
汉儒“天秩”观念作为与世界图式同等层次的观念符号,其所具有的种种内涵与特性,是汉儒们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的天道依据和价值原则,对汉儒的治道理论与实践具有支撑意义;分析了“天秩”观念的整体连续性、整体和谐性和个体嵌入性特征及其可能的治道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内政外交和选拔人才方面,简述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又根据班固的评论,指出他的主要缺点。同时对电视剧《汉武大帝》做出评价,基本肯定;略有不足之处,也做出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诞生,与汉代方士信仰有着直接联系。在汉代,方士是最活跃的宗教信仰传播者,但是,关于其信仰的民间性质,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晰的描述。从主流社会的排斥、传播的民间色彩看,方士信仰具有民间性质。因其民间性质,方士获得了与主流信仰发生对抗的信仰;因有民间传播组织的存在,方士获得了与主流社会对抗的实体。对抗性的存在,使方士信仰获得了宗教品质的升华,促进了新的宗教产生;同时,也为我们的辨析提供了理论意义,即汉代民间宗教发展的形态和道教产生的必然性,并因此可提出这样的设想:在方士大规模出现的秦汉之际就有了道教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特进     
汉代特进是一种主要加于列侯的位阶,体现的是身份和道德,可以出任其它官职。部分列侯通过特进加入朝廷秩序。特进是汉代君臣权势格局调适的结果,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汉初统治者在国家重构过程中,选择建立以"孝"为核心的秩序观.该秩序观从西汉农业社会家族本位角度出发,以"孝"的观念教化家族成员,在有利于家族的和谐化、秩序化的同时,使国家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家族中得以完成,而"孝"所产生的内引力也强化了皇族内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下的当代中国人,面临一种非常矛盾的生存境遇和道德困境。昔日作为中国人民间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是对中国人文理性儒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也是中国百姓之终极关怀的具体表达形式。“天地君亲师”是一个以天(神)为统摄、以血缘孝亲家庭为基础、以大地自然为家园、以祖国社群团体为依归、以尊师弘道、文化守护为己任的,作为公民个人信仰和道德实践的基础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朝在建都洛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东汉洛阳在都城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洛阳周围的地形、土壤肥沃度、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阳渠的修建、苑囿的建设、关隘以及道路的修整等方面。东汉洛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城市的美观,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秩"在秦汉史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牍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但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