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翎与红杏     
贪官的“追求”、情人的“愿意”、惩处的“忽略”、职能部门的“装聋”、整个社会的“作哑”.为“桃色贪官”的生存和发展开出了五张“通行证”。为贪官桃色新闻的产生准备了足够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透视近年来全国各地查处的大大小小的贪官腐败轨 迹,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善于伪装。 笔者以下归纳的十大“伪装”,是贪官们日常惯用、蒙蔽 组织和群众并屡屡得逞的“法宝”。 一、“专家学者”型。有一部分贪官,在成为党政官 员之前,本来就是大学教授、技术专家或者知名学者。但  相似文献   

3.
大凡贪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的贪官收受贿赂,谋取私利,而在背后又被更大的贪官利用、使唤。这样“背后”的“更大的贪官”即为“使贪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达到既升官又发财的目的,贪官们趋炎附  相似文献   

4.
轻松一刻     
《社区》2004,(16):64-64
小姐分蛋酒菜满席,领导跚跚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喧之声。旁边侍宴的小姐甚美,新来,经验不丰,颇有些紧张。众人落座,有人招呼:“小姐,茶!”小姐忙近前用手指点:“1、2、3、4、5、6、7,共七位!”众人哂笑,领导补充曰:“倒茶!”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7、6、5、4、3、2、  相似文献   

5.
我曾写过《幸亏还有死刑》一文,说的是贪官该杀,若不杀贪官,国人将受无穷之害;今日又写《贪官不应速杀》,说的是贪官应该缓杀,若速杀贪官,则不利除贪务尽。时下,在处理贪官案件上有人主张“从重从快”,从重有法律界定,从快则无法律界定。从重从快处理别的案件或许可取,若处理贪官案件则并非策略。贪官不应速杀,不是贪官罪不当杀,不是对贪官重罪轻判,更不是为贪官开脱。杀大贪官,警示官员,匡正风气是完全必要的。速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大贪无可非议,大得人心,然而速杀那些具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大贪就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6.
本来,是没有准备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对贪官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已有点无所谓了,说不说都是那么一回事。但,最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上县,前后两任县委书记因卖官受贿,接连成为大贪官的报道,让我大为震惊,也深感责任,对贪官要抨击,对贿官要痛击,决不能见怪不怪,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也说”。贪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利用职权,贪污、盗窃、挪用公款,一类是利用职权,受贿、敲诈、勒索他人钱财。所谓“贿官”,是特指那些利用职权受贿的贪官。这个(?)官,是贪官中的一种,它同一般的贪官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单独一说”,值得单独一“说”。“也说”者,再认识也——这个贿官,怎么会那么多,怎么会那么贪,不是一个(?)个,而是为数不少的一群;不是贪一点,而是贪无数,动辄数以几十万几百万,往往(?)以千万,甚至上亿,到底该怎么防,该怎么治,该怎么惩?自然,抨击贪官,抨击贿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这篇“也说”也只能拣若干片(?)来说,说一点自以为比较深刻的话。  相似文献   

7.
调查数据表明“小姐”称谓由于地区、行业、社会地位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形成了认知和使用的差异。在女性地位越高的地区,“小姐”称谓的泛尊称认同度就越高。娱乐场合是“小姐”称谓接受率最高的场合。“小姐”称谓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具有正面意义。“小姐”作为“从事色情行业的女子”通常只用背称。而当面打招呼时,“小姐”也还属于泛尊称。一些地方的女性不太习惯称呼或被称为“小姐”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误会或者当地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年轻女性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小姐”称谓的认可和使用还在不断发展申。  相似文献   

8.
核心提示 “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一篇《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案件警示录》,让一些口头冠冕堂皇、内心龌龊的“两面人”贪官成为社会热点.廉政专家指出,要在改进、完善干部教育和考核、选拔任用、监督方面“多管齐下”,让更多“两面人”贪官的伪善面具尽快被揭下.  相似文献   

9.
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小姐被视为上层贵族特有的雅号;而在古代中国,小姐又被视为金枝玉叶、千金及大家闺秀,像《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红娘》中的崔莺莺……小姐就是小姐,丫环就是丫环,小姐是上人,丫环是下人,这是不能含糊的。解放了,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小姐”称呼曾一度消失,妇女翻身,男女平等,女人是半边天,人们争相称呼“同志”、“师傅”,这时“同志”包含了一切称谓,自然就取代丁“小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  相似文献   

10.
从当下诸多网媒中“美国小姐”翻译的现状问题入手,追溯相应英语表述背后的文化现象,分析和梳理其汉译的乱因,认为可采取显化策略将“Miss America”、“Miss USA”和“Miss United States”分别译作“美利坚小姐”、“美利坚合众国小姐”和“合众国小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言与文化本就唇齿相依,而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今天,译者更须同时具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视角,深究词义,与时俱进,方能较圆满地完成文化交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小姐”的命运看汉语称谓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交际的先行官,在言语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小姐”作为一种称谓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命运“多灾多难”。通过对“小姐”称谓的语义演变沿革的回顾以及它的使用现状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当今部分青年女性排斥“小姐”称呼正是汉语称谓困境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不同国籍的“老外”越来越多地来到了中国。引人瞩目的是,在成千上万的“老外”队伍中,始终活跃着那么一群“洋小姐”,尤其是近两年来,“洋小姐”潇洒走华夏的故事越来越多,越听越有滋味了。 洋模特款款走上台 许多时装表演队着力创新,引进洋小姐作模特便是一例。洋模特款款走上中国舞台,增添了时装表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了巨著《聊斋志异》。近代研究者探求其文学价值的颇多,发掘其政治思想的甚少。本文试就该书中所反映出的蒲松龄的反贪思想进行初步概括,以就教于同仁。 一、蒲松龄的反贪思想结构 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揭露贪污腐败现象的有一百二十多篇,因此,反贪是作者最突出的政治思想。作者的反贪思想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 (1)贪官即虎狼。虎狼之恶人人皆知,把贪官比作虎狼,足见作者对贪官的憎恨,也足见贪官对人民的危害程度。一方面,贪官们“蠹役满堂,纳贿关说者中夜不绝”(《梦狼》);另一方面,对劳动群众则“催科尤酷,毙杖下者,狼藉于庭。”(《潞令》)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作者已发现贪官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凶残的:“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梦狼》)  相似文献   

14.
小笑话(3则)     
一 春节前,一家百货公司挤满了人,顾客们争先恐后地大抢购。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士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满身大汗。 当这位男士定神一看,发现他竟然是在女性内衣专柜之前而专柜内的美丽售货小姐,正对他微笑。 这位男士想了一下,就对专柜小姐说:“小姐,我可以和你讲几分钟话的吗?” “请问你要买什么东西?”小姐问。 “我并不想买什么东西,我只想和你讲讲话就好了!”男士很真诚地说,“因为我太太现在还挤在人群里,我实在找不到她,但是,只要我和一位漂亮的小姐讲话,她就一定会马上出现,自动出来找我!”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评论》)莱辛认为:“悲剧是一首引起怜悯的诗.”(《汉堡剧诗》)如果说整部《红楼梦》是由一首首人物命运悲剧小诗组成的长篇悲剧组诗,那么惜春的悲剧则为其中一首独有特色而又不太为人注意的小诗.它像一朵洁白的茉莉,即便折离枝头,仍馨香沁人,诱人怜惜.惜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红楼梦》第二回)她的出身,比之二小姐迎春、三小姐探春都要高贵,她是和元春一样的正派小姐.可是,她和元春的处境又不  相似文献   

16.
江怀 《淮海文汇》2004,(2):24-25
贪官们一个人是贪不起来的,必须有一个“黄金搭档”。这个搭档往往是大款、妻子或情妇充当主要角色。一方面是贪官和大款一唱一和,官与商互相支撑,互相利用;另一方面是贪官和妻子或情人,一唱一和,把权钱交易在暗地里搞得缠缠绵绵。  相似文献   

17.
李秋生 《中华魂》2010,(2):28-28
在一个关于理想的问答中,广州一所小学的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想做官;当进一步问做什么样的官时,女孩居然说:“想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8.
《检察日报》有专栏“忏悔录”,是发表贪官悔过言论的地方。那里的大部分文字,我看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套话、漂亮话、肤浅潦草的话较多,少有触及灵魂者。最近《瞭望》杂志刊登记者采访徐州一女贪官的文章,就更离谱。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林林总总的饭店酒家,婀娜多姿的“推酒小姐”频频出现。“先生、女士,您好。欢迎您来这里用餐,我是某某啤酒公司的推销小姐……”,这种语言已为许多人所习惯,大多数“食客”称她们为“酒小姐”。 “赚钱小姐” 第一个进入我视线的小姐叫莉莉,那是在静安寺附近的一个偌大酒吧内。莉莉说话很爽。 “我是苏北人,家境不太好。我想在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刚到这里时,她们说我穿衣服都不会,说我总是乡里乡气的。当时我很自卑,私下里哭过多次。我下  相似文献   

20.
在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中,贝茨小姐是个话匣子,她在与他人对话中不停地从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并不断地把自己的话语角色从“说话者”转换成“传递者”“代言者”或“传声筒”,并经常把言语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从“受话者”转换成“观众”或“旁听者”。贝茨小姐言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是贝茨小姐用来保护面子的礼貌策略,也是Austen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营造喜剧气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