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黑格尔有关"精神"的阐释告诉我们,精神是绝对对立的统一,是个体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其本质是自由。伦理精神实质上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概念。但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而此种对自由的理解偏差就是由于中西方伦理精神在文化传统与文化设计上的殊异而导致的。由血缘与情感、地缘与理性构成的中西方文化殊异也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伦理精神文化走向———一个创制了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理性王国,而另一个则致力于建构和谐的伦理社会实体。  相似文献   

2.
整个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人的主体性和宗教性两种精神,斯宾诺莎在融合这两种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认知能力,传承了理性主义传统,却又不抛弃虔诚和爱的精神。以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的伦理学是其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基础,整个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人类自由的不断追求,最终达到人生圆满境界的实现,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自由向人本性回归的必然历程。  相似文献   

3.
张三元 《学术界》2012,(1):270-273
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丰富而深邃,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自由呈现出三种形态:自由精神、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自由精神的本质就是真理本身;自主活动是对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升,是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等程度的概念,是一种"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自由";自由个性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内涵,是自由精神和自主活动的最高成果,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把握这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对理解马克思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松 《东岳论丛》2005,26(2):128-135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意志活动 ,从来就是一种通过对存在的超越性追问来超出存在者整体之限制和束缚的自由之努力。而当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认识这一点通过德国唯心论而成为哲学的自我意识的时候 ,自由本质问题就成了进行着超越性思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然而 ,任何超越性的思考 ,其所涉及到的都具有普遍必然性意义的存在者整体的根据本质 ,但自由在原则上却是个别化的事情。这个矛盾作为自由本质问题的基本难题 ,一直困扰着西方传统中的哲学思考 ,而处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固有传统中的庄子 ,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根本难题 ,并因此而真正揭示了人类自由的根据本质。  相似文献   

5.
阮媛 《兰州学刊》2014,(2):21-24
黑格尔对自由概念的探讨涉及《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等众多文本,文章出于两个理由将重点探讨黑格尔在《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1.在《法哲学》中,黑格尔最完备地论述了自由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2.其他文本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相比之下,对《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却著述不多。文章以意志这个概念为出发点,通过对意志概念的变迁,阐述在每一阶段与之相对应的自由的阶段,详细阐述黑格尔的自由观。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观念的扬弃中发展出来的,是将近代的主体性原则与古希腊的伦理社会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自由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出世的性格,在这两种性格引导下的中国文化又始终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庄子艺术精神深蕴其中,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自然中的升华与在自由和自然中的映物与观象。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或美学思潮,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体,这就决定了它的精神价值的悖论性。审美主义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存在之思和精神救赎,围绕这两点构建了审美主义审美主体性的张扬以及重视感性审美与个体审美的自由和价值的所有要点。然而,技术理性、政治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审美与功利、泛审美化、精英审美与人民性缺失作为审美主义的时代因素,却与审美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儒家文化与海德格尔式存在论自由观的对比分析 ,提出儒家文化中确实蕴涵着深刻的自由精神 ,但这是一种注重超越的“道”化的自由精神 ,就其本身而言 ,很难开出权利的“外王”之果 ,因此不能直接将儒家文化的自由精神与政治自由主义平面地加以嫁接 ,要实现二者的成功融合 ,必须经过深入的转换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流大学的精神至少应蕴含三种品格——自由、良知、创造。建设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工作是铸造大学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流大学的精神至少应蕴含三种品格——自由、良知、创造。建设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工作是铸造大学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1.
精神哲学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是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为本质的精神现象形态,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自我确定性的精神。伦理认同是指潜在的道德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在情感、价值和行为上不断地向伦理实体(公共本质)复归,以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动态展开精神气质的过程。伦理认同既是道德主体从实体出发克服任性实现自由回归家园的一种精神冲动,也是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坚守伦理普遍物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同一的一种精神努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伦理认同具有三大精神气质:追求伦理本真的道德自由;回归"家园"的伦理冲动;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个人化立场的核心是艺术的自由精神,它包括作家的思想立场和叙事立场,二者构成作家创作立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新生代作家中体制外自由写作者出现的意义:体制内写作与作家个人化立场的丧失;对体制内写作的质疑和自由写作者的出现;自由写作者的立场:自由写作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保持个人独立精神的姿态;自由写作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相似文献   

13.
洛克将自由的理念或者政治精神贯穿在其政治理论中,但在其中我们不难看到自由和政治权威——两个善妒的敌体。在霍布斯的政治世界中,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把全部的自然权利让渡给统治者,个人不再拥有自然权利,这样政治权力特别是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在这样的政权的统治下,个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然而,洛克却用各种政治的巧设和建构努力调和自由和政治权威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4.
密尔的自由主义与公共精神应克复在西方民主史上,密尔《论自由》一书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具体论述虽带有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偏见,但他为人类社会精神发展走向合理性所作的探索,却不断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并不断显示出真理的价值。社会自由的范围人不能离开社会而...  相似文献   

15.
尼采中期在人的生存这一层面上将生命具体化为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创造性精神,它自身设立根据,指向生命自身的活动。自由精神相关于人们对自身创造性本性的遗忘以及在各种遮蔽的去除中是对于自身的回归,而这样一种经验的表达就展现于科学的维度。科学的批判指向积极的虚无主义,正是在与虚无的抗争中,生命彰显了其创造性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一种物质成长引向精神澎湃的双曲线。它的渐行渐远离不开概念的助澜。概念的虚构、延异、贬值和悖论共同演绎了现代性滋长的不归路。高频的灼痛没有停顿其"亢奋"的脚步。击碎现代性的梦想与永恒批判的姿态,后现代不断竖立开拓自由的超越路标,但却和现代性一起走向历史的沉沦。  相似文献   

17.
近代思想史上,学者对自由主义的关注常常停留在西化派知识分子身上,近代中国命运多舛,政治自由主义在中国并未能成功,原因多归结为救亡压倒启蒙。而西化派知识分子所提倡的"自由"却很少被质疑。自由的内涵除了政治自由主义,更有文化的自由,文化自由体现着传统儒学中特有的自由观念。梳理钱穆对西学的看法,可以感受到文化自由的观念与精神。文化自由实可以作为对政治自由的补充与制衡,展开儒学与自由主义更为内在的对话。从传统学术的精神中发掘出的文化自由观,将可以开创出儒学中西会通新境界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是一种古老的,但却一直延续至今的家庭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它严重地侵犯了其他家庭成员的自由和权利,破坏了社会秩序,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所不容,我国新婚姻法因而赋予了公安机关对之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但鉴于家庭暴力与其他社会暴力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适用行政处罚时,我们应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9.
庄子用做梦来比喻人的沉沦于世,常人的一生迷迷惑惑如同做梦,却自以为很充实。庄子在这里表达了现实社会对人的精神的压抑以及精神解脱的艰难。道家孜孜以求地追求精神自由,他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往返回旋,一次次地体验到梦境的快乐,同时又一次次地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庄子所说的人的迷惑和海德格尔所说的非本真的存在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0.
有时候,翻译未必真是翻译,翻译是改头换面的创作。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中某些章节即是如此。在他的三个著名作品《薛伟》《张逢》和《促织》中,人物穿越生命的不同形态和时空:人变鱼、人变虎和魂化促织。但是,这些怪诞的形变中始终有一种不变的精神:即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自由精神感动着英美读者,所以,林语堂的翻译重在传"神"——"精神追求"——而非字词句段文字对等的文辞神采,是一种精神的神采。但是,自由变形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是新的困境和枷锁。林语堂对自由还是有些矛盾迷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