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晓萍 《社科纵横》2002,17(1):69-70
本文借用“卓玛”一词 ,表达了作者对情感、对大自然以及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飞 《生存》2020,(8):0072-0072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4.
杨成泓 《生存》2020,(9):0178-0179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珍宝。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对古诗字词的表层理解,更在于理解和感知诗歌中所蕴含的韵律美、画面美、人性美。首先从诗歌的体裁入手,根据不同的诗歌形式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领略诗歌的“诵读”文化;其次可以从 诗歌的内容出发,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 利用诗歌的画面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再次从诗歌的情感主题着手,以作家作品的背景为切入点,探索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增进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在这种艺术魅力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并学会欣赏这种美感,实现初中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实现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蒋晓城 《社科纵横》2012,(5):69-70,79
唐宋婉约词中,雅词与俗词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雅词在情感内容上,寓庄于媚,在男女之情的描写中蕴含深厚之思和高远之意。在情感表达上委婉曲折,含蓄风流,常采用"意境化"的艺术手法,在语言运用上温厚文雅,耐人寻味。雅词具有深婉隽永、含蓄蕴藉之美。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邓红学 《社科纵横》2009,24(1):94-96
以南唐、西蜀为中心的五代词当中,与温庭筠并称“温韦”的韦庄是西蜀成就最高的词人。作为一种审美文本,韦词不但以疏淡、秀雅的笔调,传达出词人内心真挚、热烈的情感,一扫温词绮丽浓艳的气息,从而在《花间集》中独树一帜;而且以其独特的审美表象世界与象征世界,为审美超越的实现提供文化底土和契机,从而完成文学接受者审美活动的超越层次。  相似文献   

8.
美的概念有两种:一为表现对象美,一为表现目的美。就来源讲,艺术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美一方面,生活中丑的现象也可作为艺术美表现的对象。创造美的艺术作品的决定性条件不在表现对象的美,而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的审美的理想,以美作为表现目的。艺术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的现实,赋予了恰当的形式,使之适合人们观照。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5):93-96
李煜的词,将自己的真实感情、人生遭际与美学体验融入其中,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景完美融合,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具有高度艺术审美价值和独特的个性。本文试图从写景、情感抒发、语言表达诸方面,剖析李煜词的意境美、朴素美、形象美。进而找寻李煜之所以能够赢得历代读者喜爱、尊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玉霞 《社科纵横》2013,(9):112-113
美的属性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最初发生与功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实用的”就是“美”的。所以,美的对象的第一属性就是功利性。日常生活中,美首先表现为感官愉悦。即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够引起人的情绪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满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元遗山的闺情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山闺情词既能把握词的文体特点,又寓诗人法度于其中;故而具有境界开阔,立意高远,温婉缠绵,寄意造深的特点。讨论遗山闺情词,有助于我们对词的审美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郑红艳 《生存》2020,(14):0085-0085
小说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小说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小说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小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的赏析,学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此外,对优秀的、经典的中国小 说的阅读,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考点和核心素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我们在备考时,应着重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育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而音乐由于其特殊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以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为目的。它易于师生情感交流,易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易于引起师生共鸣,使音乐中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重返亚洲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中日关系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中国崛起绝不意味着战争威胁。中日两国应从建立战略互信、抓住合作机遇、改善国民情感入手改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重返亚洲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中日关系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中国崛起绝不意味着战争威胁。中日两国应从建立战略互信、抓住合作机遇、改善国民情感入手改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美术课首先给人的是美,语言要美,内容要美,形式要美。语言要美,要求简练正确,并不缺乏幽默;内容要美,要求欣赏的作品形式完美,有一定的思想性;整堂课呈现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有感染力的;形式要美,课的形式结构与课的内容和谐统一,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空洞的理论阐讲。因此,我们的美术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是教学中的好方法,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法是心灵的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氛围倾听学生的心声,一堂看似简单的美术课却渗透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多欣赏美术作品,在课前,针对本课内容,教师可多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美术作品,教师与学生可共同欣赏和切磋,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程杰 《阅江学刊》2015,(1):109-122,134
花卉是所有观赏植物的通称,所指以观花植物为主。同样的意义,古人多称"花木",民国以来改用"花卉"一词为主。花卉美分为"色"、"香"、"姿"、"韵"四个方面的说法不够全面,花卉美应该包括"形色美"、"风韵美"、"情意美"三大方面。"形色美"分色彩、气味、形态、习性四个方面,是花卉生物形象的具体元素。"风韵美"是花卉植物有机整体或主要部分体现的个性风采和本质特征,而"情意美"则是人的情感、志趣等主观内容的渗透和寄托,具体又有情感、志趣和意义三种内容。花卉文化以花卉的审美活动为核心,其丰富的现象可以大致分为资源技术、欣赏认识、社会应用、文学艺术四大方面。花卉文化的研究应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争取理科与文科,总论与各论,广度与深度,文化志、文化史与"文化性"研究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审美地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自己,它应该是健康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从方法上讲,首先应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建立一支教学和科研双类型的师资队伍;最后,要十分注重和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20.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7,1(4):81-88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象。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历史美。历史美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展现。历史美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历史美具有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广博性、可感知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