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凉山彝族民俗风情的旅游开发,是当下凉山旅游发展中最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旅游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开发,不仅能促进凉山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树立凉山旅游形象,拉动凉山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凉山彝族民俗旅游开发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矛盾和困惑.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困惑,以求引起大众重视;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促进凉山彝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口弦音乐历史悠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语言性与创作性双重特点。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语言性特点决定了彝族语言是口弦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性特点决定了口弦乐曲是一种即兴创作,来源于生态情境。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传承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特点,传承方式宜采用自然性传承和干预性传承相结合。旅游利用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口弦音乐专题博物馆、传习教育基地、旅游商品开发、动态休闲演艺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旅游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彝族神话《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文化积淀厚重,内涵十分丰富,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富于诗意的珍品,世界上绝无仅有。凉山州应该科学合理地打造与石尔俄特故事相关的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饰饮食等文化品牌,不断吸引外地游客来凉山旅游观光,推动凉山旅游文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为视角,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断裂,是导致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民族法治建设困难重重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只有对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整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解决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及发展的物质依托。在凉山旅游资源开发中 ,人文旅游资源是重头戏。合理开发和利用彝族传统文化是凉山旅游成败的关键。而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彝族民间文艺。  相似文献   

7.
四川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民俗文化、摩梭风情文化、航天科技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凉山旅游的灵魂和精华.本文从凉山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凉山美姑县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生态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美姑县彝族地区大力发展彝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应当在文化开发中将生态保护提上日程,这也是各 少数民族地区走特色旅游路子时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认真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 相关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凉山彝族文化腹心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彝族服饰传统文化兼具有彝族三大方言区特色。该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已经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实际调研中,同时也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彝族服饰产业化发展计划,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常装服饰作为一种结合了美与实用性的民间艺术样式,有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试以审美的视角,通过对凉山彝族常装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的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平常之美学。  相似文献   

11.
论凉山彝族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家支外部文化过去已有不少论著涉及,而家支内部文化则很少论及,就凉山彝族血缘关系家支和部落联盟关系 家支以及姓氏与家支关系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的既有传统及优点,凉山州两级法院经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即通过将“德古”聘为特邀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德古”调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优化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通过对“德古”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德古”调解案件的指导、以国家法为指导的同时结合合理的彝族习惯法等,来进一步完善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冷兵器包括矛、镗、长刀、短刀、匕首、檑木、稽石、弓箭、盔甲、盾牌等,且数量众多。从形制上分析,式样繁杂、形制独特,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极具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探索凉山彝族地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彝族文化旅游英语”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访谈、听课与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有效地获取研究对象的数据和信息,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后进行目标设定、教材开发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聚居地,受当地经济条件、教学设施、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彝族学生英语学习相 对滞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双言现象”即彝语与中文并行的特殊问题。随着全国各地课程改革的稳健推进,少数民 族地区也紧随课改步伐,结合民族特殊开展相应改革。各方因素造成了彝族地区教学水平落后,使得当地教学难以达到课程 目标要求。鉴于此,对四川省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对各年级英语老师进行访谈,发现教育环境、人文环 境、三语环境和教材固化等因素造成彝区英语教学水平落后,进而提出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和促进英 语教材本土化以促进彝区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凉山州会东县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入新疆巴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彝族务工人员的“获得感”的 来源,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个人能力提升以及所处社会情境改善等方面探讨了这一群体的“获得感”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提 出了彝族务工人员获得感提升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彝族农民更好地融入流入地,也有利于推动凉山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及 乡村振兴工作,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搜集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尔苏藏族文献资源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思路,对其抢救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自治州先进文化环境的建设要确立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传统道德,保护和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实施人才兴文发展战略,创新和发展新农村文化生产力,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