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语篇在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译文的通顺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语篇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以及语篇与译文的通顺等两个方面对语篇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英译汉的译文更准确、流畅,原文具体译文可以抽象,原文抽象译文也可以具体,关键是译者要把握住转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与文化语境密不可分,译者要充分解读原文语境并考虑译文读者所属文化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增益、删减或创造性改动,以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能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文章通过赏析许渊冲所译《声声慢》发现,为了达到原文与译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采取变通手段,只要译文与原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达到相同的审美效果,就是好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超越时代、跨越民族的信息传递活动。最理想的翻译是通过语际的转换,将原语言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即所谓的等值翻译。欲使译文读者得到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原文作用相等的语言手段来准确完善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语言各有其自己的词汇材料和语法形式,因此,完全等值、毫无信息走失的翻译几乎不可能。信息走失的原因很多,“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  相似文献   

5.
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出现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建构译文的视角。译者可借助主述位推进模式来指导自己翻译的全过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对原文进行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分析,从而准确地解读原文把握信息整体推进方向;在充分表达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形式上的衔接以及语义上的连贯;同时.它还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再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交际目的,使译文和原文达到真正的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进一步分析了《吕叔湘译文三种》中《伊坦.弗洛美》的译文与原文主语相同,语义有别译例;译文与原文主语不等译例;译文与原文主语相同,语用变化译例。对三种情形分别进行译文与原文的比较研究,考察英汉两种语言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在语义和语用平面上对原文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节奏上的异同。通过译例分析,论证了在翻译中如何恰当运用包括停顿、排比、重复、语序改变、标点符号等各种手段再现原文节奏特点,从而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节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诗经》中《将仲子》英译本为例,从功能语境的三个不同层次探讨其分别对译文的制约以及语境重构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语境制约译文的体裁;情景语境制约译文的理解和变体;上下文语境则制约译文的衔接。因此,必须理解原文语境,并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功能语境重构,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等值,进而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闻译者在编译时通过语言层面的改动将原语新闻本土化,使之变为符合译文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要求和译文读者认知期待的新闻。其中,互文性选择的编译改动是新闻译者用以实现译文对原文意识形态转换的最常用方式之一。译者通过扬内抑外的认知模式对原文中原有的不均衡权力关系进行干预,建构了具有译文特点的权力关系,使译文蕴含了具有译文特色的扬内抑外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英汉句子在运用中信息分布的不同特点指导我们在翻译中调整原文句法结构以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1.
在英汉翻译中,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译语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时不能逐字翻译,也不能一味追求词类的对应,而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搭配习惯进行不同的翻译搭配来选择和确定词义。对于英语长句的处理,可以采取"葡萄型"向"竹竿型"转换。对于很难译成汉语对应形式的句子,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变通手段,诸如:词性转换、肯定和否定互换、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等翻译技巧。翻译出来的词句既要传意,又要使人容易接受,这样才能体现翻译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章语言所提供的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具有凸显语境效果的交际价值。根据这一观点,翻译时尤其是小说翻译必须考虑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即保留原文的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语言表征,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基于对《倾城之恋》译作的分析,探讨如何把握好原文的交际线索,以便达到小说翻译意图的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3.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从原语言翻译到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信息的获得,会产生信息的误导和交际的障碍,产生偏差。文学翻译究竟能不能做到等效,本文试着从语言、文化、读者接受三者的各自特点和互动关系加以考察,最终得出结论,从各个方面看,“等效”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尽量达到“等效”和“神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讨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等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方法.在翻译文学模糊语言中,译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使译文文本同原文一样呈开放性的结构,让译文读者介入其中,去解读,去阐释,从而获得共鸣.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将关注点辐射到了原作以外的译作以及译语读者,突出了译者在调节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关系上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原语文本类型和译文目的角度为出发点,以汉诗英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例提出了对于汉诗英译批评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译者对源语作品分析理解后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语境。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和欣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从而完成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语翻译中,要达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译者必须对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便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领略到原文作者的本意,为此,首先须在语际翻译中融入语内翻译这一过程,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