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单一与多元——浅谈建筑设计的几种技术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前提以及建筑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要求 ,论述二十世纪以来建筑设计在几个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向 ,探讨在生态整体观念下新技术趋向在建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的技术观是伦佐.皮亚诺的建筑创作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他在建筑创作中对建筑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探索各种技术手段,将绿色植物、光、声、空气等生态的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和环境之中,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形态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以宋德方为代表的13世纪早期全真道石窟建筑开凿与保护技术探索实践群体,在莱州寒同山不仅开凿了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而且在石窟山崖顶部留下了珍贵的古建保护技术遗产,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践结构,代表着道教建筑保护技术的最高水准,诚可谓"进乎技矣"。石窟群连同其依托的自然山体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保其坚固永久,其科技成就可总结为由"清、剔、破、通"等一系列具体方法构成的(一劳永逸式的、"自动化"的)"生态干预式石窟建筑自然保护技术",且其系统至今正常运行,泽被千年。该石窟为研究道教的石窟建筑保护技术提供了典型例证,亦可为再现道教建筑及其保护方法之"法自然"思想提供新证。全真道的生态干预式石窟保护技术对于某些洞穴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当代建筑生态设计仍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其所蕴含"基于生态系统观念的科学技术"思想更与都江堰无异,而堪媲美焉。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动中国特色绿色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理论提出已有多年,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要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教育,政府应实行限制性和鼓励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5.
建筑生态是一门独立学科,而生态建筑只是建筑学中的一种建筑类别,因此建筑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应具有自己的学科结构体系,即:侧重于建筑基本生态理论研究的综合理论研究体系、侧重于建筑部门专题生态研究的部门专题研究体系和侧重于不同职能类别建筑生态问题研究的职能类别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12(3):295-295
为了做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用于中国建筑节能与减碳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及实施工作,日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了专家组,国内除相关研究院所和设计单位外,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参加,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生态物理技术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张久红被聘为专家组成员。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并分析了甘肃省1995年至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利用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草地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增加的原因,耕地足迹增加不是造成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耕地足迹、草地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存在协整关系,且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冲击,经济的短期波动对其自身产生负向冲击。因此有必要关注甘肃省有限的生态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状况,并通过实施合理化的环境政策使生态与经济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技术教学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建筑对城市环境创造和保护问题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实施对传统建筑技术教学的更新与提高迫在眉睫。沪港两地在建筑技术教学领域各具鲜明特色并存在很大互补性,通过两地的教学比较(以同济大学建筑系与香港大学建筑系为比较实例),将促进中国建筑技术教学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建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建筑技术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民居是生态建筑的典型代表,蕴含了和谐的生态观。文章从"建造技术"、"宗族结构"、"道德自律"等角度对徽州古民居进行剖析,挖掘出其充满人性的生态本质,从而总结出古民居在尊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建筑与环境、与社会、与人之间相和谐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为在新徽派民居建筑设计中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本土生态文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公民建筑基于公民导向,可以解读为公民分享的权力空间、公民参与的实践空间和公民自治的日常空间。公众的建筑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公众已认识到参与城市建筑的重要性、公民建筑的本土化路径及公民建筑自治的可能,但受到公民在建筑话语权方面的缺失、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健全等多因素的制约,实现公民建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建筑空间的构筑 ,依赖于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而构筑中的工程难题 ,又促使力学的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着从实践经验走向科学 ,走向文化。  相似文献   

13.
通神学是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当科学和人们信仰的宗教产生冲突时,人们的精神该何去何从?最终,人们的精神从通神学那里获得了安宁.文章通过研究通神学的产生,以及它对艺术包括建筑艺术的影响,探索当代建筑的本原和发展方向--表达情感、激起情感.  相似文献   

14.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建筑美学在设计中过分强调建筑形式的视觉效果的局限性问题.采用关系分析方法.从生态美学的审美标准、生命力特征、和谐性特征和健康性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美学与可持续性建筑的密切关系,得出可持续建筑设计应以生态美学为基本设计原则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台湾学者汉宝德建筑思想的演变历程。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融合的可能性,汉先生有其独到的认识:乡土建筑才是可延续的传统建筑;乡土建筑的大众化、地方性和人文性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基础;现代中国建筑师应具有入世的大乘精神,现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8.
建筑界的两种共存和一种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重视对建筑传统性、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当前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中现代化与传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例,着重论述了现代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延续间趋同与存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 ,当代中国建筑在继承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 ,也需要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独树一帜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