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整顿文官秩序、惩治文官腐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客观的政治环境和制度本身的缺陷,这时期的文官监察制度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内部的腐化最终导致国民党丧失了政权。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监察制度对当今中国的监察制度建设留下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任用制度 ,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 ;同时 ,文官任用制度的局限性和贫弱化 ,又增加了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和腐败。南京国民政府文官任用制度的利弊得失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中国行政体制的核心。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这些制度不仅保证了古老中华帝国的有序运转,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几乎蕴涵了现代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鉴古而知今,深入探究古代文官制度的嬗变历程并剖析其现代启示价值,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度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选官制度。其既有西方文官先进的理论,又带有深刻的科举特色。其考试程序形式、考场管理、考官限制、应试资格都充满科举的遗风,尤其是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精髓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南京政府前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包括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增设,以及对内阁的改组等。文官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皇亲勋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来达到权力制衡,并以渐进因循的方式进行官制机构改革。清末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前代所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文官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二战前后的英国文官制度。战前英国文官制度概况主要指文官制度的录用、分类、管理、培训等特征及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战后英国文官制度在二战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效果。最后阐述了1945—1960年代的英国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文官制度虽受二战的洗礼,却没有从二战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先进的改革主张虽然提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它确立 了文官考选、常任、中立和通才原则,建立起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满足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100年后,英国再次对文官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重点改善文官的素质与构成,加强文官 专业化,以适应科技时代对文官的要求。这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虽各不相同,但 却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廉洁与效率。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紧密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恩赐官职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党制日益成熟,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政党分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考试择优录用制”。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本文仅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进行述评,使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发展的历史,一方面表明政府逐渐以法律的形式将文官的培训法律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官培训制度的发展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变革。以公共管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和研究美国文官培训制度的问题,揭示出美国文官培训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即由职业培训向素质培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在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的三项原则: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并将上述三项原则法制化与制度化,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既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传承性,同时也揭示出美国文官制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文化现代化是在"内忧"和外患下开启的。这种文化现代化虽然不是一种自觉的现代化,但南京国民政府在这十年确实也有着有益的实践。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的本质,文化的发展始终在现代与反现代的潮流中艰难前进,它是被扭曲了的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战争改变了国统区的食盐运输的现状,国民政府不得不因时变革,举办官运。国民政府的官运开始于沿海存盐的抢运。随着商运的日趋衰微,官运规模日益扩大。国民政府食盐官运政策对于调剂军民食需、增加财政收入、维持战时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实行盐专卖制度的基础。但国民政府明显地缺乏足够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学东渐浪潮之下的西方民族主义双层影响下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历史的进步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新闻界的统制,要求新闻界必须服从政府的内外政策,言论记载要在政府划定的范围内,不得逾越。但是,新闻界的救亡诉求与此相去甚远。国民政府试图通过《修正出版法》为新闻界立一个新的言论标准和惩戒依据,该法在1935年遭到了新闻界的抵制,显示了国民政府与新闻界之间紧张冲突的一面。随着国难进一步加深,国民政府的新闻政策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新闻界在国族利益至上的原则下,暂时让渡了部分权利,二者的关系得以调适,这为1937年《修正出版法》的颁布奠定了基础。总之,从《修正出版法》可以烛照1930年代国民政府与新闻界之间变动不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推出的白银政策给中国的金融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危机,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进行了艰苦的挽救工作,而在各种办法均遭失败后,又被迫冒着巨大风险作出了币制改革的决定,以求力挽狂澜。一直对中国有着重大影响的美、英、日三国针对中国的危机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币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国民政府和中共对"迪克西使团"来访的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迪克西使团"援助中共的合理建议虽然未被美国决策者采纳,但"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中共而言,它架起了中共与美国政府联系的桥梁,积累了初步的外交经验;对国民政府来说,它成为制约国民党当局在抗战结束前不敢发动内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府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从其月俸给折算大米数量、恩格尔系数等多方面考察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抗战期间,从公务员货币收入指数、真实收入指数等方面考察,其生活状况日益恶化。1943年和1937年相比,公务员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了90%以上。到1947年,中央公务员的收入已经和战前最低级别公务员的收入相差无几,而低级别公务员的月收入仅相当于战前南京市黄包车夫的月收入。极低的收入使俸给制度的控制与激励作用下降,公务员与政府离心力加大,贪污腐败加剧,进而加速了政府的溃败。  相似文献   

19.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所进行的最主要的外交活动。它取消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是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订新约运动有着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具有不彻底性。文章试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作一考察和分析,以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英美派"系指南京国民党政权内部一个主张在内政外交特别是外交上倾向英美的政治集团,它的产生既是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前后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远东国际关系演变特别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