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科技报告的语言、语境参数等都体现着人际功能意义。本文着眼于科技报告中的情态资源,运用评价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表明科技报告中情态资源大量使用,并阐明了情态资源表达着人际情感意义,负载着人的态度,体现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致性或权势观,传达着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协商。  相似文献   

2.
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采用Hyland的分类法,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作者导向型和读者导向型两大类,前者通过对命题内容进行修饰,起到维护作者面子、劝说读者接受其观点的人际功能;后者通过邀请读者参与对话,引发读者思考,同时维护语篇社团成员面子,体现语篇多声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人际功能的一部分,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组成,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如何表达主观态度。近年来评价成为话语分析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评价理论也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词汇语法框架。本文尝试应用评价理论来分析演讲者如何在英语公共演说中运用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从而达到体现人际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评价理论是在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基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于话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它主要关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学术书序中评价资源异常丰富,评价者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学术书序中原作者、序言作者、读者在互动过程中,由于身份的不同,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序言作者、原作者和读者在不断协商中的定位过程。可以说评价是序言作者团结原作者和读者的一种"人际性"工具。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韩礼德社会符号学以及功能语法的相关理论 ,结合特写报道的新闻学特征 ,指出特写报道作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写作手段优化语篇的人际功能 ,即更加有效地建立作者—读者互动 ,并以美国《时代周刊》为语料 ,从疑问语气的使用、人称等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语气的表现形式 ,并和《北京周报》作对比 ,展示两者在人际风格上的差异 ,指出《北京周报》应提高人际效力。不仅中国的英语新闻工作者在人际效力方面亟待改进 ,而且大学英语写作课 (尤其是英语新闻写作 )也应重视学生人际功能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语言社会性的关注.语言的人际意义作为语言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该理论框架中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特别关注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概括和分类,论述语篇的人际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该理论对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评价理论是Martin在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兴理论,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由于演讲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并对听众的态度或行为产生影响,如何有效构建人际关系便成为演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评价理论和公共演讲的研究现状,本文从TED演讲与国内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中选取英语和汉语演讲,旨在探索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分别如何通过介入资源构建人际意义,揭示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与异同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将从英语写作方面为跨文化英语学习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篇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研究上的新突破,它关注用于协商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表达。通过对语篇对话性的介入分析,考察介入系统的操作过程以及语言为之提供的资源潜势,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充分运用介入策略,可增强对读者的人际操控,实现交际双方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9.
依据评价理论,以微观层面的评价词汇和宏观结构的评价韵律模式为切入点,采用定性方法对比分析两篇高低分英语议论评价意义实现的异同。分析发现,低分作文由于态度定位和介入定位不当使得语篇缺乏作者与读者进行人际互动的良好效果。在宏观结构中,各韵律模式的交互补充运用是高分作文的主题构建和评价意义实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以飨各国读者,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就承载着实现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从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人际意义的角度考察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发现人际意义的成功传译对译文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将语气和情态作为构成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得到不断的完善,许多实现人际意义的形式为人们所认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理论为基础,在语气、情态、评价和称谓语四个层面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杨九声先生翻译的海明威的《士兵之家》进行评析,探讨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运用词典对词义进行准确地定位,并且要通过语境来进行词义的选择,以便使译文能够再现原作的风格,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使读者真切地体验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2.
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以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为语料,从主体间立场的角度对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作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评价人物的口头叙事中英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评价资源是态度,其他依次是介入和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评价资源的选择与阐释带有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性别的英语学习者在选择评价资源的种类时存在差异。进而提出,虽然学习者在口头叙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部分评价资源,总体看来使用情况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评价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新拓展,旨在探索话语中表达说话人/作者的感觉、判断及协调说话人/作者与听话者/读者之间关系的评价资源。评价系统通过词汇语法层评价意义的探索,完成了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小句分析的超越,其评价框架兼具有主体间哲学、价值论、元伦理学、心理学和美学倾向,是具有社会学性质的语篇分析工具,也是篇章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论文作为报道学术成果和研究发现的语篇,其中必然包含各种评价性资源。借用语料库的方法,考察学术论文中优劣性评价资源在不同学科论文中的分布。统计表明,人文学科中优劣性评价词汇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这与学科本身内在属性、研究对象和知识结构有关。从词性的使用看,名词和形容词评价词汇使用频率最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论文更愿意使用较为客观的名词性结构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商务英语合同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的探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翻译途径。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的译者需要对所译原文的特定语境、语言特征以及意义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使译作语言的选择与原文形成一种关联、动态顺应。把语用学理论引入商务英语翻译领域,有助于译者从理论高度理解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策略,解决翻译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一模式对商务英语合同的译作与原文的动态对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译作在词法、句法及文体方面与原文等效,可顺利完成作者、译者及读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罗斯玛丽·阿罗约在《卡夫卡、博尔赫斯、科斯托拉尼的小说中创作与阐释争夺意义控制权的场景》一文中分别根据三位作家的小说情节,隐喻式地指出,在作家、读者、译者争夺文本意义控制权的过程中,读者与译者处于劣势的地位。此种观点.片面地将三者的关系对立起来,不符合文本借助读者及译者延续其生命的现实状态,尤其不符合文本借助译者在异文化环境中得以新生这一现实。必须尊重文本与译者之间和谐互生的关系,才有利于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须首先明确阅读的性质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可能方式。阅读是以意义为中心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意义的过程。它要求读者动用"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u)的言语处理方式与作者/读物展开积极的交流。换言之,阅读行为的中心是意义,而不是言语形式,学习阅读的中心也是如此。同时,就如何实施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以评价理论为指导,探讨话语评价系统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关联性意义,提出评价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读、写教学语料的分析,揭示了话语评价资源在彰显人际意义方面的作用,获得了话语评价资源理论渗透语言教学,有利于提升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质量的教学启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评论理论介入大学英语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Sperber&Wilson的交际观,阅读也是一种交际过程。是作者通过编码将信息输入,读者通过解码将信息输出,并接受的过程;是作者的明示、读者的推理过程;是作者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读者付出最小心力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获取共同的认知环境的过程等。依据关联理论的这些观点,探讨其对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学习风格的定义入手,概述了学习风格的基本特征、研究趋势以及前人对中国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少数民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并利用SPSS(13.0)对各种学习风格的大致分布规律、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及其显著性进行了分析,试图唤起中国学者对学习风格这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