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由 《金陵瞭望》2005,(10):8-8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传播与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阐释李汉俊对中共创建的历史功绩。在理论传播方面:从1919年到1922年,他撰写、翻译了100余篇文章。在初期传播史上,他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第一个揭起批判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旗帜,第一个将彻底的唯物论与"自觉辩证法"打通为一,第一个全面介绍国际共运史,与陈独秀创办中共第一个无产阶级大众刊物《劳动界》。在革命实践方面:他与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直接筹备了中共创建。主要有:与陈独秀等5人于1920年6月创建了中共上海早期组织,起到了中共发起组的核心作用,与陈独秀等帮助湖北等地区创立党的组织,在中共一大上发挥了别人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担任五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为中共安徽早期组织的创建和肇始作出了重要贡献.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安徽建党提供了理论武装,培养革命骨干为安徽建党储备了干部资源,领导中共中央为安徽建党提供了组织保障.陈独秀影响了一大批安徽先进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安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党的骨干力量,以及领导创建了安徽第一个城市党支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第一个省级党的领导机构.因此,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也是中共安徽地方早期组织的发轫者.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与《每周评论》胡明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创刊,这是一张主要谈时局政治,兼及思想文艺四个版面的小报,它的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也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关心时局、...  相似文献   

5.
论大革命时期中共知识分子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的初创时期,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从“一大”到“三大”,中共对知识分子群体尚处于认识阶段,对从中国式环境和“欧风美雨”中产生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首次提出了吸收知识分子的主张。从1924—1925年,中共知识分子政策已发展至初步完善阶段,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第一次把知识分子划分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标志着中共知识分子理论的初步形成。另外,中共在组织发展和建设中基本实践了知识分子理论,从而使许多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党的领导岗位,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不仅在组织上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思想上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其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中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传播唯物史观,开创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先河;剖析各种社会主义,指明中国应实行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参与、主导了问题与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三次争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中国社会性质正确定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社会形态,为中共制定民主革命战略、策略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出发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革命的敌我友。主持并参与制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的最初元素,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流派。其中,对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占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假社会主义。它维护当时德国的封建统治秩序,既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又敌视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因此,它“从头到脚都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知新报》的创办经过、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知新报》的进步作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想;传播西方科技知识;揭露列强侵略中国及中国统治者镇压维新派人士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1921年7月至1922年7月)这一时段,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革命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判断中国特殊二元社会是制定革命战略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中共“一大”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东方革命理论指导下,通过革命的实践,逐渐剖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二是由此确定中国革命分二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实行民主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对中国社会、革命的认识产生飞跃有三个路径: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东方革命理论的指导是理论路径;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路径.三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实践是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与不可调和,揭露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真实的奴隶地位及其根源;从而,向无产阶级指明了:要彻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正因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有着如此强烈的革命性,所以,它便成了资产阶级学者和现代修正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是早期社会主义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四大副刊”中最激进敢言、最具进步性的报纸副刊。以往研究注重论述《觉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注重论述五四时期陈独秀、陈望道等思想精英们的主要观点,该文特将视角转向1920年《觉悟》的“通信”栏目,厘清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初状态,剖析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力图呈现早期社会主义接受史的一隅。  相似文献   

12.
早在14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断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以后在一系列著作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的《资本论》中(思格斯语),马克思更透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影片《不夜城》以张伯韩一家为中心,描写了从1935年到1955年这二十年间中国资本家从发家创业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题材。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在保证工农兵英雄形象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如果能以一定的篇幅来揭露资产阶极解放前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解放后对工人阶级的猖狂进攻,并展示出工人阶级所进行的英勇的斗争和坚定的还击,那么,它将有助于读者和观众进一步认清资产阶级的罪恶行为和剥削本质,对于兴无灭资的斗争会有好处。但是影片《不夜城》并非这样的作品。它不是去揭露资产阶级剥削起家的血淋淋的事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文艺界出现了不少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作品。《伤逝》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而鲁迅却一反当时文艺界流行的倾向,以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吃人的本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离开了  相似文献   

16.
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与实施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官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机会均等”原则,便于资产阶级网罗人才维护统治;它第一次把联邦政府行政官员划分为两种类型——政治官员和职业文官,从而为职业文官摆脱政治家的控制奠定了法律和制度的基础;它还在美国历史上还第一次提出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使文官在理论上和法律上摆脱了政治和政党的控制和束缚,《彭德尔顿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既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道德的堕落,又对人们进行了严肃的道德教育;而他提出的“艺术不应受道德的约束”,是他反叛资产阶级时代道德的策略武器。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尔德明知该小说要遭到非议,但他却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小说展示给人们。他是一位反叛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斗士。  相似文献   

18.
评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两篇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分别见:1923年4月25日《向导》第22期;1923年12月1日《前锋》第2期。以下引文不注者,均见此两文)是陈独秀一九二三年发表的两篇主要文章。长期以来,许多人将这两篇文章作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理  相似文献   

19.
“趋同论”是近几年在我国理论界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它认为,在当代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中,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在互相学习和吸取对方的长处,相互靠近、差异减少,逐渐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这样,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对立消失了,人类进入了极乐的世界.这种论调貌似中庸,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质是在新的形势下,美化资本主义、取消社会主义.因此,为了揭露“趋同论”的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与这两者的矛盾突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开始不再排斥社会主义,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将救国的根本出路放在国民性的改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