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 出处:《周易外传· 无妄》,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在《至乐》篇有言:"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大凡人生,总不免忧国、忧民、忧亲、忧己,忧愁思虑如影随形。何以解忧?人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化解无谓的忧虑,可效果总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你也正被无谓的忧虑所困扰,试试以下"心"招,也许可以帮你巧解忧虑。欲擒故纵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罗兰德,他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专门忧虑,即"用忧  相似文献   

3.
<正>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出处:《周易外传·无妄》,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关于生死观的名言,说明了人之生死观同动植物的本质区别。草木有生而无知,因此它们之生是一种无意识、无感觉的自然之生,所以不可能对死亡产生怜恤的情感反映。禽兽有知而无义,它们会  相似文献   

4.
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主要来源于王充。他虽然自幼不信鬼神,但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从儒家经典《中庸》、《易》、《尚书》中不但没有得到无神论的启示,反而使自己“疑而不决”。他说:“尝作《适逢说》言古今天下之事皆适逢耳。又尝作《鬼辨》,言人死之后如未生之前;作《神论》,言山神之形宜似山,水神之形宜似水。是时尚未读《论衡》也。后越数年,京师购得《论衡》读之,喜曰:‘予言有徵矣’。”他读了《论衡》之后,“废《适逢》、《鬼辨》诸篇,取《论衡》之辟虚妄者选为  相似文献   

5.
余滔 《南方论刊》2006,(9):35-35,42
成语“杞人忧天”世人耳熟能详,说的是周朝杞国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把他咂扁了。忧天的杞人已成为千古笑柄。然而,笔者认为企业的经营者正视“杞人忧天”,树立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对企业有益无弊。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的核心主体,竞  相似文献   

6.
孔子死亡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重生不重死,他说:“不知生,焉之死?”实际上是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在鬼神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那个时代,孔子既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没有像后来的墨子那样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但他相信天命,仍然是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邱苑丹 《南方论刊》2014,(6):101-102
汤显祖在南京为官时,因上疏《论辅臣科臣疏》弹劾辅臣,被神宗贬谪广东徐闻县任添注典史。在徐闻见"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于是他提出"贵生说"、"明复说"等人性修养的贵生理论,并倡建贵生书院,以"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传播贵生文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源远流长。它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故事情节受到当时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社会风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每一变化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对幸福的憧憬。 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演变过程,历来论者颇多歧异之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述了齐庄公伐莒,大将杞梁战死,杞粱妻拒不郊吊的事。这段简单的史实,是孟姜女故事的源头。到了汉代,杞梁妻故事有了重要发展,《列女传》增加了哭倒城墙的内容。这些说法已无异议,笔者不作赘述。下面就孟姜女故事演变过程的几个有分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众所周知,杞梁妻故事一经与秦筑长城挂上钩就出现了飞跃。最早写杞梁妻哭倒秦长城的文人作品,是晚唐僧贯休写的《杞梁妻》诗:“秦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城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母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枯),再号杞梁骨出土。……”这首诗以反抗暴政为主题,赞扬的杞梁妻是秦代人,哭倒的不是杞城或齐长城,而是秦长城。  相似文献   

9.
婉婉 《快乐青春》2020,(4):48-49
这是一个在Facebook上3天就有过亿人点赞的一分钟视频。视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下课铃响了,小朋友们欣喜若狂地拿出饭盒准备美美饱餐一顿时,一个小男孩脸上却写满了忧愁。他很清楚,他的饭盒里空无一物。尴尬难过的他举起手,假装要去上厕所。他走出教室,慢慢穿过安静的走廊,来到饮水机旁,大口地喝水,喝完又在窗边站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0.
性命范畴展开为力命和心性。力命是讲主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客体的自然必然性、法则性;人力、人为与天命、命运的关系。船山说:人珍惜人的生命存在,“胥为生矣,举行喙息、高骞深泳之生汇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举川涵石韫、敷荣落实之生质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用万物也”[1]。人是天地所以治万物和用万物的根据。若无人,天地何以治?何以用?治万物和用万物是人的特有的能动性,所以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御万物”,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一)力与命的关系船山认为,人的能动性和有为性,可以改…  相似文献   

11.
培根是谁?有没有培根这个人?这个问题决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的故事的主角,故事的情节都涉及四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要到何处去?他怎样才能最出色地扮演故事中分派给他的重要角色?18世纪~19世纪英国学术界曾一度盛传培根与莎士比亚是同一个人的猜想,国外有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也曾考证说:培根是莎士比亚的笔名。我想这个猜测大致来自这几个方面:一、他们是同时代人,在不长的生命中,都经历了都铎王朝和斯图加特两个朝代,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时代降临之始,在前,有伽…  相似文献   

12.
漫谈《马氏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馬氏文通》是1898年(清光緒24年,戊戌年)出版的,今年(編者按:指1958年)是它的出版60周年。著者馬氏,名叫建忠,字叫眉叔,江苏丹徒人。他的生卒是1845年-1900年。关于他的生年无問題,他自己也曾經在他著的《适可斋記言記行》的“自記”也就是自序中談起过。关于他的卒年,說法不一:有《馬氏文通校注》等書說他死在1899年,也有《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資料簡編》等書說他死在1900年。我們曾經将这問題请問熟悉馬氏  相似文献   

13.
一、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内容概说 1、开天辟地之说。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在《奥颠米颠》中说,很古很古的时候,既没有天,也没有地。谁来造天?谁来造地?老人们说:是女天神阿波米淹派加波俄郎造天造地。白族创世神话说天地是由盘古、般生变的。布郎族则流传着神巨人顾米亚杀死牛造天造地的神话。怒族的创世神话也说,天和地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一个妇女在织布时一梭子将天给甩上去了。云南少数民族关于天地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天地是起源于“气”和“大雾”。傈傈族传说,在很久以前,没有天也没有地。世界是一团混混沌沌的气体,就象甑子里的蒸气一样飘浮不定。天神看着这单调混沌的世界,决定派男女二神去开天辟地。在哈尼族中,有远古时代,世间只有一团混沌的雾。这团雾无声无息地翻腾了不知多少年代,才变成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从当中生出了一条看不清首尾的大鱼。大鱼见世间上无天,下无地,空荡荡,冷清清,便把右鳍往上一甩,变成天,把左鳍向下一甩,变成地的传说。  相似文献   

14.
用阴阳五行建构儒家的天道观和天人合一哲学,以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乃儒家思想发展的一大转折,也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理论基础.他以天道证人道,言天人相副和天人相类;又以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视人伦纲常和仁义忠孝为天经地义,并以此言天地之美.这种以阴阳五行为宇宙模式而现天人相与之际的儒学,及其以善为美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审美态度,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船山先师之学。极平实。极精微。实哲学政学合一者。成已之仁。成物之智。合内外之道。严人禽之界也。顾先生潜龙以不见成德。于寂寥人境之外。独自翼道探微。守先待后。至今三百余年。中国之人心所以不死。天理民彝之终不可亡。实赖先生有以紧之。紧之之道。无他。不外一眠一食。一动一言。兢业惕厉干干不息。合乎一元之极。不踰神化之位而已。所谓道之所自建。原因人之心思而生。心之有思。因以见事物之有理。非天建地设。有一不可至之境。役人之心以求之也。认得道因心立。即可识天地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船山斯作。其大旨盖不  相似文献   

16.
曾读过一个贪心人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他想向首领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了。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  相似文献   

17.
面向生活世界的谬误研究--黄展骥先生的谬误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展骥先生自(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在香港从事自然语言的谬误和悖论研究.他的这些研究,面向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指向,批判香港以及整个汉语言社会流行的种种谬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经典命题.因此他的谬误研究不局限于传统逻辑之逻辑谬误(或语形谬误),他更关注语义谬误尤其是语用谬误的研究.在他漫长的谬误研究的学术生涯之中,发现并界定了许多新的谬误类型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些谬误研究模式与方法.尤其是,他基于社会批判和时代的需要,绝不盲目地"以洋为师",以西洋的尺度来衡量一切,他面对西方谬误研究的挑战,却从不盲从权威,而彰显出批判性思维的力量.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先生又满腔热忱地投入祖国大陆逻辑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全力参与并支持祖国大陆逻辑学者推动关于谬误和悖论领域的非形式逻辑研究.他以赤子之心和笔的力量,为非形式逻辑研究、为逻辑学及其思维方法化为文化和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而矢志不移的奋斗,可以说他为中国逻辑学面向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门人记录列子思想的著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内容,因而导致部分学者怀疑《列子》是伪书,"伪书说"者多认为魏晋人作伪。从《文选》李善注引用《列子》条目来看,《列子》在两汉魏晋直至南朝宋齐梁期间一直流传有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很多作家都曾引用过《列子》,其中尤以张衡、曹植、嵇康、左思、张协、潘岳、陆机引用次数较多。这些情况表明,从西汉到东晋《列子》一直流传有序,魏晋间有人作伪之说难以成立。《列子》既然不是伪书,其价值和地位也应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9.
超越是指对某种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条件、限制的突破。历史上,在人的超越的思想中,超越生死之“大限”的思想,则代表着人的最高的超越追求。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生存,即有生必有死。既然生同死无法分割,死是生的必然结局,死便成为生的最大威胁。因此,在许多人那里,对死的畏惧也就成为人生的最大畏惧。法国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得很形象,“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带锁,都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一些人在其余人的跟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伴的境况里看到了自身的境况,他们充满悲痛而又毫无希望地面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中“终身两酸嘶”的解释,意见不一。前代注杜名家仇兆鳌以为“两”字指从军者母子二人,说:“‘两酸嘶’,谓母子饮恨。”杨伦以为“酸嘶”的是从军者自已,他在此句下引黄生注曰:“诗言‘内顾’,无妻也,‘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显然是释“两”字为无妻、无母这两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