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2.
在激昂浩荡的五四时代,凌叔华创作从容温和,注重内心渗透和情感触动,在当时别有一种温稳、顾全的趣味。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充满对女性生存的思考。凌叔华以"女人书写女人"的方式展开写作,注重的是在大时代中人对生活的调适,并格外强调了道德自律对于生活的规整和拯救。她完成的是大时代中对于个体人物存在的历史关照。  相似文献   

3.
从人物形象看凌叔华小说的内省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琴 《社科纵横》2003,18(2):59-60
在凌叔华笔下有着旧与新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这两类人物的塑造 ,体现了作者女性意识中鲜明的内省品格 :既有对“五四”妇女解放 ,个性解放实质的探询和反思 ,又有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审视 ,对女性深层传统积垢的暴露与批判。两者的结合 ,使得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开掘更深  相似文献   

4.
从波佚瓦对女人的理解、女权问题、女人在人类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女性神话"、女人一生中各阶段的考察等五个方面来看,她在<第二性>中的论述有不少真知灼见,敢于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一方面融合了以往在女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独特见地.因此,<第二性>在女性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玲 《浙江学刊》2008,(1):85-91
本文将对杜拉斯的<情人>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作一个比较性阅读.在笔者看来,两个文本都是描述异国恋的女性自传体叙述,都是关于边境和越境的寓言.但<情人>里的白种女孩和黄种男人的恋情被杜拉斯描绘为殖民者朝"下"的僭越,<上海宝贝>里的倪可和德国情人的性爱纠葛则被卫慧再现为被殖民者朝"上"的僭越.两位女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差异不仅导致了文本中不同的权力关系组合,还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通过对这些迥异的文本风景和读者反应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省察父权制度在建构和控制女性生活边境方面的操作手段,以及当今第三世界女性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对于女性的书写,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情爱神话中走出来,关注日常生活,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女性热衷的生活领域有相当的肯定与赞同,这些甚至与当下社会性别理论不谋而合.同时,又对扭曲的人性与人际关系进行生活化的透视与体察,在女性日常生活描写中展现女性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敏磊  毛升 《社会》2006,26(1):187-20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似文献   

9.
浅谈《紫颜色》的叙事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借助多种叙事话语策略阐释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无知到自立自强的历程.个人化叙述声音为西丽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展示了黑人女性"声音"的力量,富有诗意和韵律的美国黑人英语颠覆了标准的叙事语言,体现了黑人女性语言的魅力,自由间接引语反映出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成熟.<紫颜色>的叙事话语改变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边缘地位,成为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8):131-134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女性书写,最初以英雄女儿的形象汇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潮中;去台初期,经历感情创伤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痴心女子负心汉成为张秀亚小说创作模式;痛定思痛后,她重新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借助爱情主题,挖掘人类内心的幽黯世界,其女性书写具备了鲜明的性别反思的自觉性。张秀亚的文学实践,既是对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思潮的反拨,又向读者阐释了一个现代女性觉醒与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焦继顺 《学术交流》2008,(4):137-139
<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2.
名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剧性人物,她的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男权社会中存在严重的歧视女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她的人生悲剧从一出生时就开始了,而在她结婚以后这种悲剧意味就更加浓厚.玛丽一生都在试图反抗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体系,从而摆脱自己的从属地位,过上平等幸福生活,但其长期形成的软弱性格和对男人依附心态使她最终没能摆脱男权的桎梏,这也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总之,玛丽的一生其实质就是为满足男人而生为满足男人而死的悲惨人生.  相似文献   

13.
詹玲 《社科纵横》2008,23(2):112-114
作为当代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与政权领导者曾经的异常亲密的接触,其沿承于"长河"小说的史涛特性,多重穿插、交错式的悲剧组合,诸种因素掺杂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李自成>现象.当我们抛开意识形态的罩笼重新审视这部几乎跨越了整个当代文学史的长篇巨作,在单纯的美学意义上它依然拥有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而这,才是<李自成>被奉为史诗经典的终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汤燕君 《浙江学刊》2004,(3):215-218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用诗歌作品来表现对人生的个体化诉求,其作品<断肠集>所展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突破了当时的女教规范,代表了女性追求自我发展、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小泉八云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创作中,再话文学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晚年的再话作品集<怪谈>最具代表性.从<怪谈>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构造可以看出小泉八云<怪谈>选材来源及其西方思想倾向:<怪谈>虽取材于东方古典文学,但经过八云的再创作,便明显具有了西欧文学的特色,实现了东方素材与西方思想的融合.从"爱重于死"和"泛灵论"两个角度来探析西欧文学思想在八云再话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充分肯定八云<怪谈>创作中东西合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日本耽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创作总体上经历了早期的恶魔主义、中期的传统美回归和晚期的对老人的性的描写三个阶段,其中以巅峰之作<细雪>的问世为标志的向传统美的回归,奠定了其唯美主义大师的地位.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由"恶魔主义"向日本传统美的回归和其所获得的成功,体现了社会思潮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向我们展示了文学接受外来文化的最终结果,对经历了"中体西用"到"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学发展,可同为警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一代文学的“教母”。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马纳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她十分关注女性主题,在每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为争取独立价值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个性、经历各异,但都坚强有力,不断以自己的行为改变着社会舆论标准。她们的探索表明了作者对生存与女性独立主题的关注,向小说接受者昭示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戎女 《求是学刊》2008,35(3):116-120
<伊利亚特>里出现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布里塞伊斯代表的"荣誉礼物",安德罗马克代表的妻子和母亲.以海伦为代表的"无耻人".她们命运不同.但全都为男性英雄世界所边缘化,她们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背负战争之苦.这些女性出场不多,但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从不同的女性角色,看待这场战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诞生之日起,关于<关雎>的研究著作或论文众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究成果被全盘否定了.应该学习谢里曼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并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遗迹来予以论证.研究<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重点在于"回归":回归到<诗经>的作品中--以"诗"解"诗"探究出<关雎>的创作地点在黄河岸边;回归到<诗经>作品的时代--以"史"证"诗"将<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定位在现在的陕西省洽川县.  相似文献   

20.
王璇 《社科纵横》2008,23(1):169-171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难以令人忘怀的一部小说之一.尽管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明白他们仅仅在读着一个虚构的故事,仍旧相信这是最真实的心灵语言.读着小说,我们仿佛也活在那一瞬间,和主人公一起应对顿悟、冲突还有突如其来的转折.叙述者所有的描述都基于过去的时态,可过去的在小说家笔下变成了现在时.可认真想来,为什么历经沧海桑田,这本小说还散发着它的不变的魅力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我们在阅读<简·爱>时,我们就成了简·爱,不仅因为我们沉浸在两位主人公知己的惺惺相惜的罗曼史中,而且是因为我们早已被女主人公简·爱的美丽性格深深感化了:我们学着怎样是自尊自爱,怎样是独立平等,还有怎样去爱,这些都成为了全世界共享的永远探索不完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