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类的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视觉思维不断演变的历史, 西方绘画艺术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产生于 19世纪中叶的印象派绘画, 以探索和捕捉事物在自然光下瞬间印象为目的, 并赋予了一种对光和色的重新认识, 自从有了印象派, 绘画才获得了解放, 它从此改变了人的视觉观念并打破了人们的欣赏习惯。这种欣赏习惯的打破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视觉思维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平野同志的《谈谈绘画中的抽象派》并同时刊登了一组抽象派绘画。对这篇文章,我们有些不同意见,现谈出来就教于读者和作者。平野同志说:“由于过去半个多世纪庸俗社会学在美术理论中的流毒,使有些人养成最省力气地机械地看待美术中各种问题的习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对于抽象派绘画,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平野同志所说的情况,在美术评论上是存在的,例如对于印象派绘画  相似文献   

4.
对印象派必须正确评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写实派(或译“现实主义”)之后,法国绘画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流派;从一八七四年开始,人们把它叫做“印象派”。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对世界美术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尤其在油画技法上贡献很大),我们本来应该对它做出比较正确合理的评价,以便有利于艺术理论和艺术  相似文献   

5.
德加,以画芭蕾舞女而闻名的印象派画家,是以人物为对象来寻求复杂的光色表现的代表性画家。德加是一个创作风格独特,且在绘画领域多方面有所建树的杰出画家。  相似文献   

6.
艾青与西方近代诗画艺术顾国柱(上海财经大学)艾青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正像蜜蜂酿蜜要博采百花一样,他在汲取民族传统营养的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近代诗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诗歌风格。在学习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幕府,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幕府研究却相对薄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幕府研究以五代、清两个阶段为核心,对其他阶段则少有论述;下半叶,在继承上半叶学术成果的同时,又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推向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幕府研究的回顾,认为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缺乏新意、概念含混不清、各阶段研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值得21世纪的学人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8.
百年伦理学研究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伦理学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创世纪 ,拥有五千年悠久伦理文明的中国 ,直到20世纪才真正拥有了学科化和系统化的伦理科学。20世纪中国伦理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1900年至新文化运动为形成阶段 ,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为第三阶段 ,此后为第四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体系 ,(2)道德的本质和类型 ,(3)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 ,(4)中国伦理向何处去及其道德建设等问题。总结20世纪中国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 ,给予我们许多历史的启示 ,其中最深刻的启示有三 :一是开放的时代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 ,二是应当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 ,三是伦理学必需面向社会道德生活的实际 ,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国家 ,如何认识经济发展的内容 ,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内容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之初到上世纪 7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是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初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内容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画千百年的发展中 ,时代精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用石器、金属器在岩石上凿刻作画表现图腾、祭祀、记事等内容。由于工具原始 ,画风粗犷简要。原始画实质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奴隶社会后期至封建社会中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产日渐丰富 ,绘画工具改进为笔墨纸砚 ,意识领域的哲学、文学、艺术思潮也逐步繁荣。由于客观条件的进步 ,更有绘者表现物象的主观境界显著升华 ,此阶段绘画以表现客体的“神形兼备”为理想。宋、元、明、清时期 ,文人意识逐渐渗透到绘画领域 ,主体精神的表现越来越受到画家的青睐。笔墨恣肆多变、画家个性特征扑面而来的“写意型”绘画艺术终于发展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期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与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相比,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作品呈现出文人化倾向;二、创作传播的地域分部特色十分明显;三、小说的创作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产业。体现出文人化倾向、地域化特色、及产业化转型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美国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实践合作学习,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环节做一简介,以期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的特征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话诗和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生成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文体革命。这不是一场纯粹的诗歌文体革命,而是当时激进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重点是对古代汉诗,特别是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定型诗体的摒弃。由于当时恶劣的诗歌生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不仅无法建设现代汉诗诗体,而且还为以后百年新诗的诗体建设留下了隐患,使新诗在百年历史间始终存在着自由化与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5.
19~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术探索》2014,(1):111-115
近现代美国的儒学研究从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开始,经过20世纪上半期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到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及其发展,对于儒学向现代转变和现代性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朱周斌 《晋阳学刊》2006,(2):110-113
以波德莱尔象征主义为代表的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学思潮,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颓废文学”,但事实上它们开启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且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和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界对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对它的再思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日本早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背景,可以明了中日间的文化渊源,也可以窥见日本在20世纪前及20世纪初的楚辞研究状况.虽然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尚在初级阶段,成果本身并不显著,但我们已能从中窥见其大致的研究风格与特征,可资中国学者了解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经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纪末,中国出口茶叶急遽下滑,并迅速被印度、锡兰超过,至20世纪初,中国出口茶叶已不到世界出口茶叶总量的10%。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生产方式落后,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茶叶品质难以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杂税繁多,层层盘剥,中国茶农和茶商生存环境恶劣;多年战乱影响了茶叶生产和贸易路线,造成市场萧条;贸易的主动权在外商手中,中国茶商承担风险的能力低,在与外国茶商的竞争中,中国茶商很难取胜。中国茶叶出口由盛转衰折射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情,是19世纪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8世纪末至9世纪前期葱岭东西地区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突厥语、 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史料的记载,认为该王朝为乌古斯部族的克尼柯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  相似文献   

20.
日本庄园自8世纪起,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到了10世纪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庄园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庄园实现了不输不入化,庄园领主获得了对庄园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一元化支配权;也是在此时期,庄园的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雇佣经营为主,经由"散田请作体制"发展成为"名田"经营.所有这些变革都显示了与初期庄园明显不同的特征,表明了体制完备的领主制庄园已经形成,并且成为10世纪以后日本庄园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