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1年3月伊拉克再次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入境以来,美伊之间在武器核查问题上一直僵持着。美国多次以武力相威胁,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将要再次攻打伊拉克的传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7月17日,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34周年纪念日。这天,萨达姆在国家电视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没说三句就把矛头指向了美国:“你们永远休想打败我!即使你们把所有魔鬼都召集到一起也别想赢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3日晚,伊拉克军方发言人宣布,美国和英国的战机当天清晨轰炸了伊拉克的居民区,炸死1人…  相似文献   

2.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采用武器核查、禁飞区轰炸、石油换食品计划及分化伊拉克盟国等手段,想方设法对伊进行制裁,使伊拉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伊拉克针锋相对,在国内国际采取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反制裁斗争并取得成效。阿拉伯国家因形势变化重新分合。从当前看,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尚须时日。伊拉克仍存有不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0年9月7日,正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举行了联合国成立55年以来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首脑的首次会晤。  相似文献   

4.
美国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在抛出“邪恶轴心”说的同时,矛头直指伊拉克,表示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派副总统切尼到中东游说,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是,从伊拉克的反对派力量、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及世界舆论看,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有相当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9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主要是阐述反恐和伊拉克问题。布什特别强调反恐攻伊的必要性,声称“我们正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击这些敌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我们自己的街道和我们自己的城市再遇到他们”。他承认“伊拉克目前的局势十分棘手”,但表示“美国不会因暴力恐吓而退却”。为了实  相似文献   

6.
美国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在抛出"邪恶轴心"说的同时,矛头直指伊拉克,表示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派副总统切尼到中东游说,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是,从伊拉克的反对派力量、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及世界舆论看,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有相当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的挑战——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美国财政三十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平衡预算,估计未来10年将有财政节余1100亿美元,克林顿总统在1999年财政预算中已经强调要投资于美国人民迫切需要的项目,社会保障计划就是需要加强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前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绯闻曝光,到9月中、下旬国会公布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调查报告及克林顿向联邦大陪审团做证的录像带,直到10月8日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提出的对克林顿进行弹劾调查的议案,这一连串的事态发展在美国政坛乃至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并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伊以退为进美步步紧逼本月,美伊的较量仍然难解难分,枪炮未响却已火药味十足。伊拉克为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揭示美国攻打伊的真正意图,在很多以往坚持的原则问题上一再退让,最终表示无条件同意联合国进行武器核查。然而,美国却对此嗤之以鼻,丝毫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反而加紧攻打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功成身退,卸去他担任了长达18年半之久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年近80岁的格林斯潘在任期内先后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四位总统,对华尔街、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世人难以忘却在他努力之下所缔造的美国经济神话——这是让美国人怀念的“格林斯潘时代”。难以忘却的“格林斯潘时代”格林斯潘是公认的美国资本主义守护神。他像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门神一样,帮助美国经济挡住了诸多灾难性的危机。他长袖善舞,成功应对了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预见并引导美国经济在1…  相似文献   

11.
与前些年令人鼓舞的和平进程相对照,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严重僵局,以致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多方国际舆论纷纷发出“中东和平进程已经死亡”的断言.客观而言,现在对中东和平进程作出“死亡”判断似乎为时过早,但阿以关系已跌至1991年马德里和会以来的最低谷,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希伯伦协议来之不易尽管在克林顿总统直接撮合下,巴以双方在1996年10月6日恢复了和谈,但由于以方坚持修改原己达成的巴以协议中有关希伯伦的安全条款,故关于希伯伦问题的谈判数月来进展甚微.1997年元旦以军士兵弗里德曼在希伯伦一菜市场枪击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可说是1997年和平进程的不祥之兆.在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的游说下,1月5日阿拉法特与内塔尼亚胡在埃雷兹秘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览要     
美国密谋推翻叙利亚政府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12月18日近来,美国由于在伊拉克问题上屡屡受挫,美国“伊拉克研究小组”提出了在伊拉克问题上与伊朗和叙利亚合作的建议,希望叙利亚帮助维护叙伊边境,阻止外国武装分子进入伊拉克。鉴于此,美发出了改善与叙利亚关系的信号,叙美关系也开始回升。没想到,美国一手拿起了加强联系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又举起了推翻叙利亚政府的“大棒”——美国政府正秘密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以推翻现任巴沙尔政府。  相似文献   

13.
史云 《老人世界》2014,(10):24-26
像是隐藏在绝密要地的高威力“炸弹”,—位超级间谍于1994年2月21日被美国秘密逮捕后,立即引发了美国与俄罗斯外交中的一次强烈地震: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夫和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皮克林就分别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向俄罗斯提出强烈抗议,美国总统克林顿亦称这起间谍案“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4.
数字     
7870亿 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17日在美国西部城市丹佛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标志着奥巴马“新政”正式付诸实施。奥巴马表示,经济刺激计划将是重振美国经济的一个起点,将为美国经济实现持久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发动“倒萨”战争。客观地讲,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是典型的“有限战争”。但从政治层面来看,伊拉克战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爆发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观察家纷纷撰文,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深层原因。由于战争爆发时间不长,相关档案材料尚未解密,人们难以了解布什领导班子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原因。幸运的是,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组织和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对伊战争。由于这一次是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又一次进军伊拉克领土,所以此次战争又称"第二次海湾战争"。事实上,美国之所以绕开联合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发动伊拉克战争,是要通过这场战争来推翻反美政权,取得对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本文将以理论分析为角度,通过经典国际政治理论来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层次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传媒览要     
美国取得“政治胜利”要难得多——《新闻周刊》2005年4月14日对于美国来说,在伊拉克赢得军事上的胜利也许是容易的,而在战争后为伊拉克带来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从而赢得伊拉克人民的真心支持,赢得中东地区各国的普遍信任,最终根除恐怖主义的土壤,则要困难得多,比如,巴以冲突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结。在即将展开的战后重建计划中,美国人也算是恩怨分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出席记者招待会时,伊拉克电视台记者蒙塔兹·扎伊迪将两只鞋扔向布什,成为新闻。布什在其《乔治·沃克·布什自传:抉择时刻》里,回忆了在伊拉克被扔鞋经历时说:“被一位记者扔了鞋,这算是我非同寻常的经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巴士拉遇险     
1991年3月5日.科威科解放后的第六天.清晨,烟雨蒙蒙.数百口油井大火燃起的滚滚浓黑烟雾,遮住整个科威特城的天空.我和朱界飞同志在两位科威特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科伊边境. 前一天,我们听到传闻,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已深入伊拉克南部境内30多公里地域,逼近伊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另有消息说,巴士拉市民起来造反,同忠于萨达姆总统的共和国卫队发生冲突,打死了市长和萨达姆的一个儿子,巴士拉已失去控制,此地的30多名西方记者已前去采访. 我们也要去探个虚实,闯闯巴士拉. 自从2月25日海湾地面战争打响的第二天进入沙特以来,我们新华社记者就没有在西方记者面前丢过脸面.科解放后第二天,3月1日凌晨,我们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人WTO计日可待 4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等一系列困扰中美关系的问题举行会谈。双方本应就中国加入WTO达成最终协议,可是克林顿在最后一刻“临时变卦了”(美国媒体语)。对此,朱总理将症结归咎于“华盛顿的政治氛围”。但双方都认为,距最终签署协议只是一步之遥。朱总理语:“此目标的99%已经达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