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当今日本各地的“孔子祭”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尊孔活动。追根溯源,日本的“孔子祭”,其实就是中国祭祀孔子的“释奠”。  相似文献   

2.
《婚姻家庭研究》2001,(1):32-32
《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了我国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人的消息,并分析了其中原因为体质下降。解冬在《青年参考》撰文说,在世纪末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国力昌盛之际,却被意外告知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已低于同龄的日本人。这一记当头棒引起的轰动性和关注度,完全可以预料。今天,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比日本人矮了,这种心理反差所带来的震憾性冲击,令人无法不面对。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这本书可以说很有代表性。本书作者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陈春 《公关世界》2008,(8):29-30
本文作者陈春先生,现任中国中威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原是中国著名船王陈顺通先生之孙。1936年,陈家鼎盛时。日本大同船运株式会社曾向其租用“顺丰”、“新太平”两艘轮船,租用合同期满,两艘轮船不知去向。为此。陈家与日本“大同”轮船株式会社打起了索赔官司。这起索赔大案。  相似文献   

5.
李寒秋 《老年人》2008,(6):14-15
2008年5月6日~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时隔10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胡主席访日期间,受到了日本天皇和日本内阁首相福田康夫的隆重接待。胡主席5天的访日行程,高密度地安排了55场活动,除了与福田康夫首相举行会谈外,还亲切会见了日本前首相、参众两院议长、其他政界要人、日本民间友好人士、普通民众和青少年等。胡主席此次“暖春之旅”,受到日本各界友好人士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相似文献   

6.
赵忆宁 《中外书摘》2007,(12):53-56
往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中日两国经济融合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在日本餐馆就餐,筷子、瓷器很多来自中国,吃生鱼片必备的苏子叶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上海的基地,每天有几万吨苏子叶运到日本;中国制造的服装已经占到日本进口市场的16.7%。日本学校、酒店与家庭使用的家具很多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出投降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浴血抗战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与国共两大党,顿时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和是战,不容不当即作出抉择。美苏两个大国也在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并促使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对中国感到恐惧的根源或许不在于害怕中国像战后的德国日本一样成为经济大国与之分庭抗礼,而是在另一套游戏规则下成功,这可能会彻底改变旧规则。  相似文献   

9.
“支那”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佛教音译词,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支那”作为日本对中国的称谓,并逐步贬义化,成为近代史上令中华民族感到痛苦和耻辱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人对东、西方文化认知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导致了日本人对中国心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佚名 《老年世界》2014,(16):10-12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创办新式企业,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应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同时由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可在华设厂投资,于是不便继续禁止民间设厂。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日本与中国几乎同时开始西化、维新,但中国因为有几千年古文化的包袱,丢弃不易;再加以民族命运不佳,正值满人当国,尤其是女人弄权,把维新运动视为汉人夺权运动,而横加阻遏,因此,中国的维新即远远落后于日本,乃至于中国必派留学生赴日接受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史学看来,划分“历史分水岭”的做法无异于裁剪历史,以反历史的方式对待历史,使“历史的真实”湮没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抽象命题中。这话说得有理,只是在一般的层面上谈论中国历史,还是有必要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政治转折、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社会转折、1905年废除科举的文化转折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中,1750年前后的中西分流,被一些史学家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尽管在1700年~1820年间,中国的GNP依然高于欧洲和日本,1820年,中国的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达到日本的5.28倍,但此时已成强弩之末,分流的格局初露端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中国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细致地描绘了这个历史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奇迹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经济奇迹似乎成了某种流行语,反正时不时地就会听人提到。在我看来,这不是最“奇迹”的,因为所谓类似中国奇迹式的经济奇迹是早有过先例的。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奇迹,稍后的韩国奇迹、新加坡奇迹乃至台湾和香港地区奇迹,这些经济奇迹都曾发出过很耀眼的光芒,也曾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13日文章称,投资者们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将步日本的后尘。就像当年的日本一样,中国尝试依靠高额投资和出口实现产值增长,快速赶超美国。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人的“恐惧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近十多年来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给两国都带来了如何调整心态和给对方重新定位的问题。《日本经济新闻》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70%的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就可能超过日本。这意味着近100多年来“日强中弱”的态势将发生逆转.至少是出现“两强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吴阶平的父亲不愿意儿女跟政治沾边而替他们确定了从医这一行,然而吴阶平年轻时就是热血男儿,祖国富强的梦想时时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当学生期间,吴阶平曾为日本因伊藤博文发起“明治维新”走在中国前面而久久激动;在美国进修,吴阶平曾目睹杜鲁门为赢得总统大选收买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自古盛行,中国的汉字也传到日本并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日语中有很多和汉语相同的汉字以及发音相近的词。作为称谓语的"先生"便是如此。日本从中国引入书籍之时,这一词语便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虽然双方都在使用,但出自同源的同一个词在两个国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本文从历史入手,对汉语的"先生"和日语的"センセイ"用法以及翻译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4月25目,河北经贸大学特邀中国地理学会资深会员,中国“新闻地理”义务报告员、退休地理高级老师陈天民,举办《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专题报告会,强烈抗议日本教科书妄称钓鱼岛为其“领土”。日本侵犯中国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图谋都是非法的、徒劳的、无效的。  相似文献   

19.
余玮 《中外书摘》2011,(9):19-20
1977年,原任外交部副部长、驻越南大使的资深外交家符浩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中国驻日本大使。其时,执政日本的福田内阁欲重开谈判却受到日本国内多方阻挠,尤其首相福田对于缔约的态度尚不很明朗。福田系日本社会中的右派,有为军国主义效劳的历史,反共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形之下,符浩被派出使东瀛,确实是身负重望。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增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实现对中国领土的永久占领,日本文人在军部的授意下,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开始诱惑、煽动日本国民远征中国大陆,移居中国东北,开拓日本在"满洲国"的疆土,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中国战场的物资供给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