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并非世界警察。”作出如此宣告的奥巴马的姿态已给亚洲带来动摇。“一旦钓鱼岛发生事态,难以期待美国能立即介入。”日本政府负责安全政策的官员非常担心美国的态度给中H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对立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一场对华政策大辩论正在美国国内进行。这是自1989年以来规模最大、也最深刻的一场辩论。辩论主要是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政治学者和美国外交专家之间进行的,许多前政府官员也参加进来。辩论的主题是:从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与中国接触的政策是否失败了?中美关系像现在这样一方面合作一方面竞争的态势是不是可持续?美国下一任总统是否需要大幅度调整甚至改变对华政策?辩论参与者主张各有不同,大  相似文献   

3.
谢晓军 《老年人》2010,(9):10-11
最近,美国在中国周边海域动作频频,中美关系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先是以“天安”号事件为借口,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坚持派遣庞大的航母战斗群进入黄海抵近中国京津门户参与韩美军演,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4.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兴起于冷战期间的一个思想流派,主张对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持强硬态度,推崇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要求美国实现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新保守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美国的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后,新保守主义把中国定为战略对手,成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中美关系受此思想流派的影响,一直处于曲折发展之中。新保守主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就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发表谈话。当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就陈水扁当局未能过境美国质询之时,佐利克明确地表示,“台湾独立就是战争”、“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作为当时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主要负责人的佐利克,如此直率地把台独与战争直接地紧密地挂钩,这在过去美国对华政策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佐利克的讲话引起海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港台及国外媒体纷纷认为,佐利克的讲话实际上表明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发生了变化;台湾民进党人士则认为“他讲的话简直像中国发言人”。那么,佐利克讲话究竟意味着美国的台海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近来已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在讨论中,不时会听到人们论及美国。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的参与者评价,中国卫生系统开始染上了“效率低下”和“公平性差”这些所谓的“美国病”。卫生部官员则称, 中国的医疗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显然,美国是大家乐于采用的一个参照系,中国医疗部门的决策者似乎相信,美国的医疗体系是相当市场化的,而中国有幸还没有走到美国那样的市场化地步。然而,美国的医疗体系究竟如何?是否以“市场化”、“效率低下”、“公平性差”,就可以概括美国的实际情况呢?我们是否可以庆幸自己尚未滑到美国那样不可取的程度呢?这里从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这个角度来作一些考察,并提示一下某些被有意无意忽略了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提出“今年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他同时表示,有很多事需要人管,可政府管不过来,管不过来就让民间组织管,同时把资金给过来。“这是政府对民间组织最实际的支持。”但是,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国内社会组织是否有能力承接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服务把握什么原则?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何莉君博士。  相似文献   

8.
美国智库为何影响力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要论智库数量之众,产品之多,影响力之大,非美国的智库莫属。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美国期间,作为其紧张的访问日程中的一项内容,在西雅图会见了出席“和平发展道路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的中美智库人士。此次会议的主办者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论坛和美国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别是中美两国知名的智库。从美画方面的情况看,CSIS只是其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美国发达的智库及其影响力,县经成为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从美国西部到美国东部,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笔者在美两年间,切身感受和体验到,中美关系正在发生着某种变迁,中国在美国的影响力在趋于上扬。然而,由此而引发的中美两国之间的新问题和新摩擦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历史多次证明,使美国反思和反省的不是国内的所谓反战运动,而是“势”和“利”的此消彼长。 2010年6月,美国因核问题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进行新一轮制裁,7月2日,奥巴马政府又单方面宣布对伊朗追加制裁。美国为何对伊朗如此强硬?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美国最流行的是亚洲一些国家的父母乘飞机来美国,给自己的女儿或儿媳去做免费保姆,被曰”飞佣”(意思是飞来的佣人),以中国来的最多。当然,善做家务的老妈比老爷子更受欢迎。绝大多数“飞佣”都无怨无悔地帮助子女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孙辈。那么去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是如何逐渐适应新环境,享受天伦之乐的?看到这些老人带孙子乐融融的情景,老美的感受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有人形容来美国的感受:出国前“豪言壮语”——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下了飞机“哑口无语”——见了老外说不出英语;过了半年“自言自语”——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国来受洋罪?——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Ⅱ)  相似文献   

13.
看到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方针的消息报道后,我不禁义愤填膺,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1934年2月,我出生在湖北省沙市。从我记事时起,就是日军大举进攻中国的时候。1940年6月沙市沦陷后,我们大批难民逃离家园,渡过长江,来到湘鄂西交界一带,受尽磨难。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交家魏廉恩,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首任驻广州总领事。1929年生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服务队,1958年进入美国国务院,随即被派驻香港,1979年中美建交后不久,即担任了驻广州首任总领事。魏廉思的事业、生活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曾参与了中美关系的解冻、缓和与发展,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本刊特约记者罗峰曾数次采访魏廉思先生,本文即根据与他的多次谈话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5.
有人卖袜子,有人摆酒宴,有人动用国家权力……在美国,“选战就是筹款战”。筹款能力的好坏,关乎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和前途,奥巴马就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善于筹款的总统候选人。如何能说服挑剔的美国人,心甘情愿地向自己捐款?政客们各有“高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美国,可谓是“天堂的这一边”,一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正在崛起,而1929年那席卷欧美以股票市场崩盘为标志的大萧条还没有来到。要是有人问: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文化上有何特殊之处?答案就是:新的时尚出现并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爵士乐带来了一个新时代。虽然后来移居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痛心疾首地抨击这种音乐不过是“交出了男子汉气”的,代表了一套“阉割符号”的“太监”音乐。但是,20年代的美国大众还是告别了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涌向了爵士乐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化的时代,影响国家安全环境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一个国家的安全也显得越来越脆弱。二、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台湾问题、周边关系的发展。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推行“我行我素”的政策更加有恃无恐,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和压力;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入选举,其进程和结果必然给中国的发展环境带来新的变数;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都是中国近中期发展中的暗礁。三、金融体系蕴藏风险。中国金融体系缺乏引导资本顺利流向生产领域的推动能力和监管功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  相似文献   

18.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这本书表面是报道2004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以大选为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美国政治的走向。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198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关于美国的概念,仍然是当今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一个“观念原型”,这个“原型”与现实的出入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原型”而“亲美”的人,觉得现在的美国越来越背叛了他们的理想。那些“反美”人士则根据这个“原型”与现实的脱节来攻击“美国价值”的虚伪。这种“观念原型”和现实的脱节,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了解美国是…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大选来临之际,关于中国战略地位的讨论又开始密集起来。这主要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即每次美国大选前夕,驴象之争中的一方总喜欢拿中国当靶子。但我对这次美国大选前瞻性问题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太关注,因为中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国际关系。以往中国单方面所付出的卓越努力,总是起到为好斗的美国鹰派破坏性后果补台的作用,显然中方的这种付出带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又无助  相似文献   

20.
耳聋眼花、腿脚不便、独自居住,这样的老人一定要去养老院才能安度晚年?美国一些地区推广的“自然形成退休社区”项目,为恋家的独居老人提供“不出家门的养老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