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清代的末世鸿儒,曾国藩不仅在书法和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注意到了二者的相通之处.文论与书论旁征互引,交相辉映.或将文论导进书论,或将书论引入文论,或就其类似之处而互相发明,形成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主要包括文学和书法都需具备"气"这一重要因素、区别阴柔或阳刚之美、运笔都要蕴藉圆适、讲求笔阵、道兼众妙等.  相似文献   

2.
<圣哲画像记>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为学成就,并借此作为后辈为文的圭臬,给学者治学提供读书门径选择的便利路径,为后来张之洞<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氏传承以神气论文的桐城文统,把阳刚、阴柔两种文章风格各析为四,提出八种文境之美的理论.其所作所为,达到了"中兴桐城"夙愿.  相似文献   

3.
《新少年》2012,(10):5
别样亲子活动展现"阳刚"之气。今年6月13日,锦州市太和区平和小学同学们的父亲雄赳赳走进校园,这里正在举办父子共同参与的别样亲子活动。通过武术表演、轮滑竞赛等勇敢者运动,培养学生们的"阳刚"之气;通过知识大赛传承"阳刚"之美,使校园充满"阳刚"。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明清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论独具特色,传承更有创新,是他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自身的写照。在审美标准上,提出“古文四象”说,即文章的识度、气势、情韵、趣味,进一步发展姚鼐“阳刚阴柔”之理论;在论文风格上,推尊“魁伟”“峥嵘”,发挥姚鼐“神理气味”说;在文章意境上,崇尚“雄奇之文”;在社会功用上,曾国藩要求诗文陶冶情操,以构架文人“意适神怡”、疗治心灵创伤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6.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7.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作文作诗皆受曾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氏重用.薛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8.
<正>养生观之一:"君逸臣劳"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精神修炼法"。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曾国藩所说的"君逸"即是养心,意即清心寡欲,胸怀坦荡。曾国藩所说的"臣劳"即是肢体常动,经常锻炼,才能保持健康。"君逸"是"静养","臣劳"是  相似文献   

9.
宋濂散文不但有"温柔敦厚"、"中和雅正"的阴柔之美,也有雄浑、崇高、劲健、悲慨的阳刚之气。在赞美褒扬忠义刚正之士的一些散文中,通过人物形象的描述以及议论,表现出作者的赞颂慨叹激情;文章运用排比等修饰手段,使文章呈现波接涛涌的气势。作者强烈的儒家意识的内在因素以及元未社会压抑人才的外部因素是作者阳刚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吴汝纶不但文学思想上承传了曾氏衣钵,其用人思想也颇具曾氏遗风.曾国藩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并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吴氏的具体行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汝纶在用人思想方面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仅仅是其所受曾氏影响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是从这一侧面,恰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之大、之细微.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除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当前时期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应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管理改革的目标,要建立“有限型”政府,正确依法行使行政职能,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法治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只有建立一整套能够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调整的法律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依赖于行政法所调整的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积极推进政府法治建设。政府要树立为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要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的行政权力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与和谐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构建“和谐意识”,把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在当前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增强十二种意识,即:差异意识、包容意识、共生意识、合作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意识、发展意识、稳定意识、改革意识、学习意识、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孜孜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要素、关系相互融洽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广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文价值、民主法制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保障社会各种利益均衡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政府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亲民、服务、信用、法治、有效为价值取向,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政府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模式,在结构、功能、运作方式上与建设和谐社会存在诸多不适应。因此,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政府的结构、功能、运作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公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正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的统一.必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必须保证人民的经济权利不受侵犯;必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主义的公正观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既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遏制非公有制经济侵害社会利益的消极作用;既要维护投资者的合理利益,更要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举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有效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经过20多年来不断改革的高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笔者认为高校应从资源的配置管理、学术文化氛围、主导价值观和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几个方面加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出教师、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治关系支配和制约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一定形式的社会结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社会政策中贯彻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等等,是和谐社会之政治基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先进的政府管理方式必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反,僵化、保守、专制、封闭的政府管理方式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推进政府管理的创新,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