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人口高死亡率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转变与世界趋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介绍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的测量指标,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得出几点结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率高首先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当代俄罗斯人口死亡率高,内生变量的因素上升为第一位,但是外生变量作用的结果也不容忽视。尽管俄罗斯国内普遍认识到高死亡率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行的"休克疗法",但是,这种高死亡率的人口态势是俄罗斯无法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非洲的人口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仲生 《西北人口》2009,30(5):23-26
非洲的人口动态长期以来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的人口动态由高出生高死亡模式向高出生中死亡模式转变.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种过去危害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正是死亡率的下降和持续的高出生率导致非洲人口迅速增长。在非洲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口分布是极不平衡的。非洲人口分布的变化与经济因素的人口定期迁移是密切相关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这种独特的迁移模式均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口死亡率研究一直是人口学家的传统的研究问题之一,经济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更是人口死亡率研究中一个普遍关心的“热点”。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及下降的程度,促使更多的西方人口学者投入到经济与人口死亡率的研究行列,形成了一个研究经济条件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系的高潮。然而,有关经济与人口死亡率关系研究在我国人口学界尚不多见,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比较少。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经济和人口死亡率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口转变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兼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老龄化其实是人口转变所必然引致的一个人口学后果 ,是人口转变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继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一次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不仅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由高向低的下降过程 ,同时也是人口年龄结构由低向高的“抬升” ,即“老化”过程。当然 ,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在发生时间上并不同步 ,前者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后者始于出生率的下降 ,由于两者初始下降所存在的“时滞”效应 ,因而人口老龄化的显现在时间上总是晚于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演进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般讲 ,在人口转变初期出现的是人口年轻化 ,或称“逆老龄化” ;到了人口转变中期 ,出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相对意义的“底部老龄化” ;当人口转变进入后期阶段 ,代之而起的将是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 ,具有绝对意义的“顶端老龄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是与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息息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推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包括劳动力)。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其它社会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主体。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当时民族地区广泛盛行的传统农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期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文件中都有这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口死亡率自50年代开始下降,当70年代初生育率开始显著性下降的时候,人口死亡率已经降到低水平,并保持至今,9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人口低增长,中国在社会经济基础尚不发达的背景下,仅用了1/4个世纪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1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实现的人口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1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十九世纪逐渐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到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老龄化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然而较多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所引起,亦即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一种现象。因为在一个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的基本上是“静止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老年人口问题,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日益重要。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平均寿命延长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某一类型的年龄结构形成以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持续性作用。如无重大的意外因素(例如大战、严重的天灾或流行病等),则在几代人中保持相对的恒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控制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是均衡的: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一些国家出现了人口老化现象。同一时间,发展中国家在50年代出生率未能控制,死亡率又高,平均寿命短,人口年龄结  相似文献   

9.
一 最近三十余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不复存在,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为特征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形成。 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由高变低和出生率由高变低两个方面。多数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开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而出生率的下降则开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这就是说,多数发达国家的死亡率转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出生率的转变也至少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以上降到10‰以下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出生率从七十年代初的30‰  相似文献   

10.
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25亿增至1987年的50亿。三十七年间的翻番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出现了人口出生高峰。人口年增长率,欧洲从未超过10‰,北美也少见高于15‰。平均家庭生育子女数,美国最多不超过三个孩子,欧洲与日本则还要少一些。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历则截然不同,持续的高出生率与急剧下降的死亡率,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达20‰以上,60年代曾上升为24‰。我国连续二十多年的人口高增长率,完全与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多数经历吻合。60年代的人口增长率25.9‰,较同期发展中国家的24‰还高。据分析,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降至目前的20‰左右,主要归因于中国生育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宁波市“六普”与“五普”数据,首先利用年龄别死亡率对同批次队列人口进行年龄移算,即人口留存分析,对比2010年的实际人口数和无迁移模式下的封闭人口数之差,进一步测算两次普查期间分性别、年龄别人口的净迁移量和净迁移率。然后,将迁移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整合,构建多要素随机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宁波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并评估迁移、死亡、出生三要素对人口变动的弹性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人口净迁入对宁波市人口总量变化影响最大,而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是未来50年加剧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未来50年内,劳动力人口净迁入对降低宁波市人口老年负担系数的作用有限。鼓励夫妇生育二孩,优化人才引进与落户机制,尽快建立起应对高龄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长期照护体系,应是宁波市人口政策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的以下几点是肯定的,人口数量要继续增加40~50年。到2000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2.5亿上下。下个世纪对我国人口总数的影响,除了生育率以外,死亡率下降对增加人口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总数最多时达到14~15亿的可能性很大。人口年龄中位数一直上升,人口老龄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举世罕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转化(70年代初至1982年)。70年代初我国生育率下降之时,人口老龄化就开始了。到1982年已经完成了从年轻型人口向成年型人口的转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人口减慢增长,这一趋势首先出现于工业化过程中的西欧国家,曾引起一些西欧国家对“人口衰退”的恐慌,并引致了关于人口减慢增长后果的早期研究。①然而,这一研究并未形诸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第二次大战以后,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忧虑很快转向人口的加速增长问题,即全球性的“人口爆炸”及其后果。建国后的中国很快迎来了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然而,从70年代开始,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口增长大为减慢.但这种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来自极低的死亡率,而增长的实质却是低生育…  相似文献   

14.
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一个带生命周期假说的经济动态模型全面考察了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 ,并且纳入了寿命预期、收入预期、非预料死亡、遗产继承、社会养老保险等内容。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我们由模型研究发现 :死亡率表 (年龄别人口死亡率 )下降导致储蓄率上升。这是对“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这一流行观点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一 迈向高龄化社会 中国台湾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由于社会发展落后,公用设施欠缺、营养不良、天灾频仍、瘟疫流行,因而人口死亡率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甚短,再加上出生率高,平均年龄低,因之老年人口所占比率很低。但  相似文献   

16.
人口转变论是以西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人口发展不同阶段作出描述性说明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人口发展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的过程,而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密切相关;人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产分别呈现出“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三种形式。虽然各国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情况和转变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变化对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均期望寿命由于其概念明确、不受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宜于对比,常被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疾病死亡模式和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平均期望寿命的变化不仅受到人口总死亡率以及各年龄别死亡率的影响,而且还受死亡原因及其构成变化的影响。自5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区由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和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死亡率的增加,人口死亡年龄和主要死亡原因模式已经  相似文献   

18.
章锡贵 《人口研究》2001,25(2):72-75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自 70年代初期以来 ,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比按 1970年出生率推算的人口数少增长 50 0 0多万人。 90年代妇女的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1994年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山东人口出生率为 11 0 8‰ ,自然增长率为 4 81‰。如何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 ,做好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分省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0.
<正> 解放以后,人口问题逐渐引起了人口学者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仅介绍一下50年代人口理论大论战和70年代以后大讨论的概况。一、人口控制论同反控制论的一场大论战论战的大致时间是从1955年至1960年。参加论战的一方是以马寅初为代表的“新人口论”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我国最大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人口太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他们提倡控制人口增长,可称为“控制论”者。另一方是以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