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是全国第二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省,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制定了不少相关的法律政策,但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企业方面的和制度方面的,等等.针对这些障碍,笔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并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鉴于以上现象要从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引进低碳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畜牧业是藏区相对落后的产业,其发展还受到草原过载的资源约束、受到畜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约束、受到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功能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约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藏区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是其唯一产业,牧区现代化必须依赖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草定畜"不是解决草畜矛盾的根本出路;"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是产业化的台阶;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四个落后"、一个"断桥";"以草立业"是产业化的基础;科技进步是产业化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销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产业化的保证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的框架体系,以期推动或加快藏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畜牧业作为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西藏三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西藏自然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压力大、草场退化严重等因素严重威胁到西藏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以草定畜"、"人才储备"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有利于西藏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青海省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国家已在青海省先后建立了两个循环经济试验区,对此学界关注程度很高,对试点单位工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对农牧业循环经济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高原生态畜牧业是循环经济在青海农牧区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本文以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在循环经济视阈下对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是资源大省也是消耗大省,通过建立符合省情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监测、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趋势,为辽宁省制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及环保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及开发区的任务与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分析,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条件,提出了吉林省省级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试图通过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粮食生产在全省农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农村总产值中粮食产值占50%多,在农民收入中有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并未转化成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一些现实的障碍因素,使吉林省形成了粮食越多,财政越穷,农村经济发展越滞后的恶性循环。如何使产粮大省及早走出这种困境,是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以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二者的双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推动我国"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体系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系统思想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标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循环经济动力机制体系,同时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动力机制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