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的祭祖乐舞和民间歌舞,经过两汉百戏、六朝傀儡戏和唐代参军戏的缓慢发展,至宋金时期的杂剧才告初步形成;而元杂剧(即北戏)和温州杂剧(即南戏)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戏剧的走向成熟。在元代,北杂剧得到兴盛和繁荣;元末,北杂剧逐渐衰落,而南戏逐渐兴盛和繁荣起来。明代是传奇剧繁荣发展的时期。传奇剧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取元杂剧的长处而发展起来的,是比南戏和杂剧更为成熟、更为完美的一种戏曲形式。清朝前期,传奇剧仍很繁荣,杂剧也很兴盛;至清中叶及整个近代,传奇和杂剧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2.
<正> 宋元时期是理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理学内部派别分野的重要时期。理学史上程朱派与陆王派的对立和论争、理学与功利之学的对立和论争,均肇始于这一时期。它们构成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由黄宗羲、全祖望编纂的《宋元学案》,比较全面地综论了这一时期理学史上的重大论争,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宋元学案》编纂者的理学观点。根据《宋元学案》的综论,宋元时期理学的重大论争,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佟德真历来戏曲研究者们在探讨元杂剧缘何兴盛时,认为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特殊喜好,元代废止科举制度,元代“以曲取士”等是政治原因;论其经济原因,则指出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考察其社会原因时,则以元代知...  相似文献   

4.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孕育出元杂剧这一光辉艺术,并流传到大都而走向兴盛发达。元杂剧兴盛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元汉人世侯对其世袭领地的统治,使社会相对安定繁荣,中原文化得到相应保护和发展,这无疑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不可忽视金元汉人世侯对元杂剧兴盛发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中的婚变戏虽同为反映婚变问题的作品 ,然而由于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本文通过对二者文化土壤、文人地位、婚变类型以及婚变内涵四个方面的比较 ,认为二者折射出的社会风尚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元杂剧研究更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关于元杂剧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元杂剧进行研究,如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元杂剧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元杂剧所体现的语法、元代文人与杂剧兴盛相互关系等。总体看来,研究者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是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8.
康咏秋  康化夷 《船山学刊》2003,(2):35-36,73
宋明理学在北宋初创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的“太极说”奠定了它的哲学思想基础。后经程颐、程颢及其弟子的传播和发扬,方开始兴盛。理学再传入湖南则是二程的高足弟子,诸如胡安国、胡宏、张等完成的。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武夷学案》中称这一地域性理学派系为“湖湘学派”,王运则干脆称为“潭学”,即湘潭学派。胡安国、胡宏的理学思想是建立在“性本体论”的基础上的,“性本体论”建构了湖湘学整个理论思想体系。诸如性的善与恶,天理与人欲,道与物的关系等问题,就是建构在“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宇宙观问题。茫茫…  相似文献   

9.
张文利 《人文杂志》2004,(5):140-143
宋室南渡到孝宗时期 ,理学的发展呈现兴盛势头 ,宋诗也于这一时期走出了北南宋之交几无大家的相对萧条局面 ,迎来了它的中兴时期。南宋前期理学兴盛与诗歌中兴局面的同步出现 ,有其内在的关联性 ,理学家普遍具有的较高的文学素养、理学思想对文学观念的渗透及理学家与文学家在某些方面的相契合 ,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宋元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学案体例运用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对700年来儒学发展的厘定与总结。《宋元学案》成书百余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具体分为《宋元学案》始撰之年讨论、《宋元学案》的总体评价、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对《宋元学案》的贡献、《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宋元学案》的门户之见、黄宗羲等学术史观、《宋元学案》对理学内部纷争的处理、《宋元学案》释误举例等。  相似文献   

11.
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启蒙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有一以贯之之处,但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13.
陆岩军 《兰州学刊》2013,(12):58-63,131
元杂剧元刊本与明本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与明抄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二者在说白、曲词、体制上的差异,并从元杂剧的创作、演出、观众的欣赏趣味、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版本流传的角度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从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的商业化、元杂剧作家地位出路才情等社会的角度,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欣赏偏爱的观众接受角度,以及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本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元朝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整个封建统治集团贪污贿赂成风。广大黎民百姓冤声载道 ,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诗词、杂剧、民谣 ,来讽刺贪官污吏。于是 ,元代反贪文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张衬 《殷都学刊》2004,(4):64-65
<青楼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述歌妓的著作,记载了歌妓的艺海生涯,为后世研究元曲提供了演员方面的资料.从中可看出,歌妓对元曲的分类,对元曲的流传,以及对剧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青楼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元曲中男女因情深难言或避嫌讳忌将正意用反话表达,形成大量的詈辞。这种正话反说形成的詈辞实为一种爱称,本文就元曲中所出现的表示爱称的詈辞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这种詈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晓鹃 《晋阳学刊》2011,(6):129-133
《续古文苑》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为南宋王厚之编纂的诗文选本《古文苑》所做的续本。从选编的标准看,二书都是辑佚之作,辑录的都是《文选》集外、史传不载之诗文,编纂时都坚持儒家思想,并有意挑选各时代的诗文精品。从编选体例看,二者均始于文,终于诔,均比较重视箴、铭、碑、颂等文体,但孙星衍在沿用《古文苑》之体例外,还兼用《文选》的体例,故《续古文苑》体例远比《古文苑》精善;从编者身份看,二人都是江浙人,同为进士出身,都曾在馆阁任过职,又都好古博物,性嗜聚书,尤喜金石刻辞,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藏书家;从编纂质量看,《续古文苑》在编纂、校勘上更加精良,而《古文苑》有章樵注释,却是《续古文苑》不能相比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杨维桢的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元曲源流论、戏剧本体论和元剧时代特征论.其中,以<诗经>、<离骚>为元曲之源,认为戏剧便是借助"声文"表现"典故"以"警人视听",否认元剧是"治世之音"等观点,皆有其现实针对性或理论深刻性.然因其是以"复古"为理论号召、以古乐府为创作专攻的文学家,故而使之戏剧研究时常处于一种低调论说、保守评价的状态中,这似乎可成为评价杨氏戏剧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