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英决策体制中协商民主的不充分是导致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高发、频发、规模化、暴力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具有预防群体性事件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防止其向着规模化、暴力性、与政府对抗的方向发展的功能.目前,以尊重公民参与权,以“权利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尚未取得主导地位,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制度建设、加大问责力度、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来促进协商民主政策范式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暴露了我国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基层治理模式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在深刻反思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把各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个案经验汇聚成制度化成果,从地方治理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理性路径.走向现代公共治理是有效应对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公共理性之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多元社会主体制度化参与公共治理过程,并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公共治理、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官民合作治理、社区公民治理"四者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模式,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公共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参与视角下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民主的体现,是公共决策机制的基石.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价值既有理论支撑亦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公共决策机制表现了公民参与主体、信息、程度、机制、积极性等5个方面的缺失,影响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决策互动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公民参与表达机制、参与型文化建设机制,从公民参与的视角对我国的公共决策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预防和消除腐败,建设廉洁、透明的政府是当前我国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目标。政务决策公开通过扩大公民参与,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促进透明政务的构建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可以起到有效遏制腐败的目的。我国政务决策公开中存在公民认识上有误区、公民参与决策的角色定位错位及公民参与决策的保障机制薄弱等问题,通过公民参与意识的树立、角色正确定位以及参与机制的构建等途径,能够对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遏制腐败并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公共治理模式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和多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付诸公开集体抗争形式,转型社会的中国进入到一个群体性事件频发时期,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群体性事件,是我国政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职责.本文从政治协商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平等对待各方利益,用理性讨论的方式改善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公共协商来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化发展,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决策方面,无论是参与渠道还是参与范围和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在营造民主和谐的决策氛围、增强科学合理的决策效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还存在一定范围、规模与水平层次等限度。充分认识这些限度,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韩慧 《东岳论丛》2011,32(8):70-74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社会转型期的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呈现出膨胀性、分散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问题特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转型期我国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必须选择法治的路径。因为法治能够为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提供成熟的理性公民、理性的行为范式、公平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四个环节入手,完善法治机制,推进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同时,这类事件频发也说明政府主导的维稳机制存在局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深层次因素是权力一元化的社会层级结构使利益关系失衡,加剧了社会矛盾,并造成基层民众利益表达不畅。基层社会稳定亟待发展新的制度基础,包括强大的公民组织和社会参与,扶持弱势群体社团,多元化的权力结构下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群体性事件具有触发事件的偶然性、参与主体人员构成的复杂性、事态发展的非线性、冲突的暴烈性和影响的危害性等特征。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的行为和角色之间的行为互动是治理社会风险的重点。有效的治理机制是构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治理架构。同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社会风险、公共危机和触发事件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公共话题聚合→舆论场出现→意见领袖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危机设计、理性设计、渐进设计和社会设计等四种公共行政领域行动的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泛的公民参与是构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决策参与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传统文化、公众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诸多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强化电子政府的作用,公开政府信息;完善相关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提高公众行政决策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温州是全国唯一全面实现出租车个体化改革的城市,曾被视为化解各地出租车产权矛盾的典范.但在2009年7月28日,温州发生了出租车罢运事件.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视角分析这个事件,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而其中最令人尴尬的是这样一个结论,即有序的参与常常是无效的,而有效的参与又往往是无序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端正决策者的观念,提高参与者的素质,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构建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反映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等思想,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注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强调决策过程中公开性、协商性、论辩性的协商民主理论,审视我国的公共决策,问题主要在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非平衡性;论辩交流的不足和缺失;信息的非公开性和非完备性;责任感以及社会信任资本的缺失。协商民主对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执行效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的提升方式和路径可以采用"协商日"、网络论坛、听证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主恳谈会。  相似文献   

16.
邻避运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衍生品,同时也是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已经进入"邻避时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邻避运动的发生是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显著性存在很大差异,以上海松江垃圾场焚烧场事件为例,风险认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补偿因素为显著影响因素,而教育程度、社区组织化程度、社会压力、政府决策模式、公平性均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相应地,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要规避邻避运动,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建立倡议联盟的决策模式,培养公民参与决策的意识,同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消除民众的风险顾虑。  相似文献   

17.
重大建设项目面临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两类风险.目前我国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公众参与环节的薄弱环节,由此衍生成环境风险转变社会风险的演化机制,酿成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向社会风险演化的防火墙是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宁波镇海的群体性事件为案例,分析了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强化公民实质性参与为突破口,深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而阻止环境风险向社会风险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吕尖 《南方论刊》2009,(4):43-44
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同时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代中国也进入了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途径,即网络参与。由于网络参政具有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群体性等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参与渠道,加快民主进程,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公民参与决策的不平等性。因此,本文从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有助于社会正确对待网络参政。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20.
公民会议是落实协商民主理念最基本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平等、公开、透明和尊重的原则下,依照严格的程序,公民会议为不同观点的沟通和辩论提供了一个对话性的公共论坛.通过公民会议的参与,普通公民不但会加深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有效的公民参与形式,公民会议对我国扩大公共参与、拓宽民意渠道和完善民主决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