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陈连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劳动力市场问题,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指实现劳动...  相似文献   

2.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我国应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保障体制 ,协调产业政策 ,完善现有的金融税收体制 ,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有序流动和运行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难点。本文从实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的客观必然性。并明确指出: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选择.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将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国家财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计划性较强的部分,它通过国家预算对货币资金的分配进行资源配置.而国家预算既是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又是具有高度严肃性的法律文件.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科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拟抛砖引玉,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若干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抛弃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外来人口”的旧观念,通过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为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确保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探讨温成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问题。本人认为,有了“劳动力市场”,资金和劳动力也应该是商品。现仅就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7.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市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市场问题张来仪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须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破《决定》,第一次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有劳动力市场;而且,作为当前培育市场体尚重点之一。现结合劳动制度具体情况,学习《决定》,...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各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共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或决定性作用,但并不等于市场决定一切,因为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正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国围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成功指导了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引导这一体制逐步完善,而且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认识。通过明确经济发展的内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边界和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系统、全面、深入地阐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对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评介日本这一体制的性质、内容和资金运用成效;建议我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可惜鉴日本这方面经验,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及其市场高建生,郑福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突破。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商品化及其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劳动力进入市场。但劳动力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就是商品。劳动力进入市场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两个不同质的问题,不能混淆。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力不具备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因而不是商品。它进入市场后,在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是其劳动力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后新创造价值的反映,而不是劳动力价值的反映。其价格的实现体现的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而不是劳动力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的调整是外因."民工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尽快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解放思想、清除建立劳动力市场的思想障碍。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劳动力走向市场是改革的需要,建立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的重要途径、从而清除劳动力走向市场的思想障碍,使这项改革工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2、以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为基础,多渠道多形式地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这是现阶段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劳动力市场运作中需要调整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因素的思考颜福康我国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党的十四大终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初步的培育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要做到良性的运行,除了要解决好就业安置问题、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改革我国现行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就必然要求把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向市场,即通过市场这一经济杠杆来合理配置劳动力,以完成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最优组合,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劳动力一旦经由市场来配置.就意味着它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就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再是商品”的观点不相同了.这里我们必须进一步认定:不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而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  相似文献   

16.
论财政的非市场性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作为政府分配,有着天然否定市场的本性。财政对市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是因非市场性而产生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财政的这一性质。  相似文献   

17.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起步,但总体来说发育不良,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只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劳动人事部门的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劳动力市场概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所...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解决政府过度干预与缺位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的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一定要拒绝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应该积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强化包括消除市场壁垒、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纵向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所引起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动情况;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失衡在财政体制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分税制重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本文认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实行分税制和分权制,必然要求以财政及其它经济手段作为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