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带小"活动通常是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中,由一个高年龄班和一个低年龄班配对、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临时混合组成,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共同完成一个需要不同年龄儿童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黄新萍 《南方论刊》2010,(12):110-110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校管理者应抓住教师的"心灵",学会聆听、赏识教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起到示范作用,成为教师心灵的标杆,成为教师净化心灵的良药。举行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活动,升华教师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学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本文主要论证了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中,不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还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促使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构建个别化教学环境,增强教育辐射效应以及转变教师观念等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具有学校和社会所没有的优势。遗憾的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发展道德认知、加强情感交流、重视行为训练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是活动中的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主动学习起引导、促进作用。要使科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征,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认知能力的改善。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对教师认知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依据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类学理念,强调在发展外语教师认知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探究意义,并以此推动教师的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批判与反思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子女方面应该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却总会出现一些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究其原因,教师子女的认知偏差是致使该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对"教师"与"父母"的角色认知偏差、对"师生"与"亲子"的关系认知偏差和对"学校"与"家庭"的空间认知偏差。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根据对象和互动情境表现适宜的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8.
瑞吉欧教育体系是来自于意大利的文化,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所反映的精神正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东西。瑞吉欧教育形成了以儿童、教师、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为主的"团体中心"。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师幼关系对我们的启示: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角色意识;做儿童的玩伴;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关注儿童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杜威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其学前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今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学前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等,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伟  刘晓力 《阴山学刊》2008,21(4):79-83
计算心灵理论支配了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认知科学研究框架。认知计算主义不仅把认识本质视为计算活动,而且通过计算方法建构认知活动。人们从身体与环境的认知构成、意向性心理内容等多方面对认知计算主义进行哲学批判。当代涉身认知的科学实践尝试探索非计算的认知建构方式,例如动态系统理论和涉身语义学,这初步表明了对计算心灵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生命之"患"就是"身"之"患",破除生命之"患"就是使身体"不殆",生命的"长生"就是身体的长存,生命的"善摄生"就是身体的保全,生命对道、物的认知就是身体对道、物的"观"、"闻";心灵的存在就是对生命的威胁,心灵的活动就是对生命的伤害。基于此,老子认为生命从结构上看既是身体的存在,又是心灵的存在,从本质上看仅是身体的存在。即是说,生命的本质是"身"而不是"心"。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儿童世纪代表"的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旧的教育有两个要素:教师和儿童.在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儿童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环境成为新教育的一个新要素.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因此,她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可以说,环境,是贯穿蒙氏科学教育方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属人存在性"的一种强化,情绪关注与理论整合是其主体性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为主线,以情绪关注与理论整合为着力点,对其必然性、含义界定、意义以及内容要求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新理念,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吴效马 《学术研究》2005,6(7):101-105
五四时期,在致力于"儿童的发现"也即儿童个性解放和儿童文化重建的进程中,新文化倡导者将"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的个性主义儿童观贯彻、运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以及儿童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促进了儿童教育的个性化、实践化和科学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相关原则与规律,适时调整教育的原则和机制,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多种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成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重在把知识教育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客体因素,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灌输式教育法注重教育的绝对服从性和权威性,在课堂教育中强调服从教师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个人成绩,而学生失去对学习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传统"说教型"方法转变为"参与型"的教育模式,摒弃教师直线式知识灌输方式。由于高校学生存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这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必然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情感教育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品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要经过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需要把实践行为融入教育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的发展型人才。应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约束型"教育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型"教育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中做差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体会,于此浅谈几点:一、提高教师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应当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当做义务教育,是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要明确差生并非朽木,而是成长过程中害了"疾病",我们教师应当像医生那样,尽心尽责,治病救人,治好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开展"比思想讲作风,比协作讲团结,比贡献讲成绩"的敬业活动,  相似文献   

17.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因此,家园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平等、合作地参与幼儿教育活动,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注重专业成长而忽视精神成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终身教育理念不强,等等,让中国教师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角度,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式,分析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完善知识领域、改进专业发展决策、改善元认知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实践作用,提出应大力发展教师的认知信息加工能力,促进教师精神成长,完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存在着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表现在儿童文化的规训化和对儿童心理自由的压制;教师文化对儿童文化的侵袭表现在教师侵占了儿童的自由时间,为他们的自由时间安排了学习的课程、任务,剥夺了他们的游戏权利。消减教师文化负面影响的策略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文化的差异;尊重儿童的心理自由;构建共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教师的发展。因而,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发展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与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而医生缺位、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欠缺的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的理念。众高校也响应这一理念,陆续提出新专业整合型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