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华 《唐都学刊》2012,28(6):61-64
心理和谐思想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源。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心理和谐思想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和心理系统,产生出了独特而又具有普遍价值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当代大学生是最舒服的一代,他们住在用知识垒成的象牙塔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大学舞台上演的并非全是生动活泼的喜剧,令人扼腕悲叹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一曲曲不太和谐的旋律回荡在象牙塔的上空……1994年11月的一个早晨,在长沙岳麓山下的一所高校内,女大学生宿舍在朝阳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宁静。“啊——”,突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女高音划破了校园的和谐与宁静。“有人跳楼了!”宿舍内一阵混乱。嘈杂声中,从熟睡中惊醒的同学们纷纷赶往出五地点,这才发现,又一位风华正…  相似文献   

3.
娄雨婷 《日本研究》2013,(2):112-118
家庭羁绊不断弱化,地域意识渐趋淡薄,社会关系走向冷漠,孤独占据着人间主流,这是当今日本“无缘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客观角度讲,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城市化的飞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IT技术的产业化直接导致并不断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无缘化”。然而,如果从“以死为美”的生死观、“物哀”、家意识淡薄、集团稻作文化传统观念的沦陷以及耻感文化与文化融合性等文化根源来分析的话,日本“无缘社会”的到来似乎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中日文化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冲突,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日本社会文化。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这个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人们的心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从日本社会文化探索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有利于我们近邻之间加深彼此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振兴和繁荣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共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辩证法社会主义自治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统一的内容及具体的历史形式.它是个别和一般、阶级和民族的辩证统一,是以工人阶级解放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制度.迄今为止对工人阶级的压迫从来都与官僚主义和资产阶级势力不无关系.这两种势力导致了民族的不平等并产生了民族主义,而任何一种民族不平等都限制了作为历史主体的工人阶级实行自治.因此,阶级和民族的辩证统一及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中的实际体现具有战略意义;工人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在本质上的相互制约性,对人类解放及共产主义未来都具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7.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5,21(3):148-151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文学作品和人们日常用语中出现了许多超常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这些愈演愈烈的语言变异现象,无论在表达内容情感,还是表现语气节律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学涉及精神疾患的研究领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重要报告表明:在精神疾患的病因分析、治疗设计和实施以及防范控制等方面,社会因素不仅作为条件变量在发挥其影响,而且它对精神疾患本身的形成、发展和缓解过程的本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关于精神疾患社会分布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它考察不同社层关系、职业关系以及其它社会生活关系的差异对精神疾患的影响作用。以往的一些研究把社会分布仅仅看作为一种现象显示,而缺乏对这些不同关系的特征差异与精神疾患之间更深层的相关研究。以上情况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对精神疾患究竟起到了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当然,这是一个太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张莉 《社科纵横》2007,22(11):137-138
文章从宗教极端主义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母体——宗教及宗教的异化入手,探寻宗教极端主义产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基本轨迹,同时对促成宗教极端主义兴起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总体考察,以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宗教极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客观存在于任何民族之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对各个民族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成为民族心理学、民族学必然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动态研究来进一步理解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变动不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变迁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里所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具有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出现便属于社会文  相似文献   

11.
“摆烂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显著影响。综合“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表现,尤以萎靡心理、自嘲心理、从众心理、抗争心理最为突出,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摆烂文化”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发展阶段上看,“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经历了“酝酿与萌发”“初创与成型”“固化与完善”等阶段,并以“个体情绪反应的激生——群体心理的汇聚融合——亚文化心理的形成”呈现出来。我们需要形成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逻辑链条,做好“摆烂文化”的心理预防、心理干预和心理修复。  相似文献   

12.
汤因比认为社会文化心理是推动文明社会产生、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根本动力。在解体的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在行为方式、文化情感、个人情感和生活方式上分裂为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两种类型,它们才是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应借鉴汤因比的相关思想,注重对大众文化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大众拥有健康的文化心理,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功利主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关于市场和国家的理论,也不在于它是一种道德理论,而在于它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理论。然而,功利主义无法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只能是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重要构成因素,或者说是其他文化理论借以界定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气候是人们共同活动、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它表现在诸如集体情绪和意见、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个人对生活条件和工作的评价等群众效应方面。但是,“社会心理气候”这一概念不久前才出现在科学术语中,它是和说明人们共同活动形式的群体效应特点的整体化概念,如“心理气氛”、“心理气候”、“道德气氛”、“道德心理气候”等同时出现的,这些概念已广泛用于现代科学和实践中。这些概念是和地理气候类比而来的,它能使人了解群体效应的实际意义。群体效应是人在集体中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实质性的个人化,对日本人的亲密圈子和人际关系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社会个人化既有作为现代社会普遍趋势的个人化,也有作为日本基本人际状态变化意义上的、带有日本特点的个人化。后一种意义上的个人化,是造成日本高自杀率和抑郁症患者增多、青少年自闭者和自我萎缩者增加以及熟年离婚等日本特有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江涛  叶蓬 《探求》2003,(6):64-66
广东人民在2003年上半年这段特殊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理性与科学精神,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沉着冷静的大局意识,上下齐心、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精神,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就其社会源泉而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传统,市场化带来的社会协调与社会合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造就的公民素质,富而思进的开拓精神,都是广东人的抗非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吸毒女性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证实,女性吸毒者具有不同于男性吸毒者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在女性吸毒者中,卖淫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女性吸毒人数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吸毒、卖淫和艾滋病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深入探讨吸毒女性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已成为预防艾滋病蔓延和禁毒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我们对上海妇女劳动教养所和上海戒毒康复中心共207名吸毒女性进行的问卷调查和部分个案访谈,对吸毒女性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次吸毒的心理特征毒品危害之深重,对于信息传播极为发达…  相似文献   

19.
经过十年改革,中国人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产到交换的“惊险的跳跃”中发生变革。消费作为主产的起点和归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社会心理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由于新的经济结构正处在成长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中,协调快变因素和慢变因素之间的矛盾很大,消费问题愈加显得至关重要。认真研究消费领域出现的超前消费社会心理问题,是正确认识形势,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超前消费社会心理作一点剖析。  相似文献   

20.
回顾几年来的伟大实践,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除了因为它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在探索中前进,宏观改革的配套,具体措施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外,社会心理上的障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当前社会心理特点的剖析研究,探讨优化社会心理的途径,对于加快和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研究社会心理的重要性当前研究社会心理的重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社会心理的性质来看,它在社会结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