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从传统孝道到精神赡养的演变路径是:从“老人本位”到“代际平等”,从“单一满足情感需求”到“兼顾激发生命潜能”。积极的精神赡养包含了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  相似文献   

2.
张立 《今日南国》2007,(8):51-52
近日,哈尔滨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他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抚。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也揭示出赡养方式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并且这种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寻求法律帮助的高度。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3.
李俊主 《社区》2014,(7):56-5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许多子女在对父母做好物质供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赡养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有些子女对精神赡养理解不深或比较片面,认为向父母问候几句就是精神赡养了;也有的子女觉得精神赡养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不知怎么做好。其实,解决这一难题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只要用心实践,就能慢慢看到父母的笑脸越来越多了,情绪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对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从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倡导,直到今日尊老爱幼的现代文明一直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在赡养老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出可喜的敬老新时尚。 一、赡养支出大幅度增长 阳泉市城调队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表明,阳泉市城镇居民家庭赡养老人的支出逐年增加,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已蔚然成风,据资料显示:1997年,阳泉市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赡养支出354.96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3.6%;较“八五”初期的1991年增长41.8%。赡养支出的比重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精神赡养"是养老的"高级"要求。为了解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具体情况,通过制定针对"年轻人-老年人"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出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存在的典型问题:"精神赡养"认知"模糊化"、孝道观念"去情化"、供给管道"狭窄化"、保障体系"脆弱化"。继而提出以"老年人口自我精神慰藉为基础、家庭子辈精神赡养为支撑、社区养老机构精神赡养为补充、国家社会精神赡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精神赡养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关于赡养问题的法律规定有着这样的一些特点,强调经济上的供养义务,而对精神赡养义务有所忽略,这显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差距。本文通过对精神赡养义务进行界定和分析,和对精神赡养可诉性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完善精神赡养义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精神赡养分为家庭精神赡养和社区精神赡养。社区老年人活动对社区精神赡养的作用,体现为慰藉-尊重-安心三个不同层次。针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存在差异化、组织化的特点和现行"自上而下"的社区老年人活动组织的现状,提出建立"自下而上"的活动组织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社区精神赡养需求。  相似文献   

8.
精神赡养义务入法有利于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权益,但其履行情况并不乐观。现实中既存在义务人积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乏力的矛盾,也存在义务人消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该义务履行客观评价标准欠缺及法律保障不足的矛盾。为落实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应当明确精神赡养不同主体间的责任与义务内容,设置精神赡养义务履行的最低限度,并据此完善与之匹配的探亲假制度、激励措施、失信惩戒措施及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种荷 《百姓生活》2013,(12):26-2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当日上午,江苏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如今,家庭结构的转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老年人对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愿望日益凸显。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保障精神赡养的依据,彰显社会对老年人的特别关爱。然而基于实践中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有必要协调其他部门法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老年立法,确保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7.7%,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赡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相对应的道德困境也逐一显现,主要体现在“父母在,不远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文基于上述问题,讨论孔子“孝”说与现世发展匹配不一致之处,探讨孔子“孝”说对现世的农村老年人赡养的启示。提出赡养老人应当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不仅应当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应当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行孝须及时,应当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而不是借着各种理由逃避等到父母离开后悔恨当初;敬重和关爱父母,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用孝的思想去践行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信社会会越发充满爱。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代中国是一种家庭亲情回馈模式,它是以家庭内部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式”式物质赡养和以家庭亲情慰藉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精神赡养为主要特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从物质层面看,它通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形式得到间接体现;从精神层面看,它立足于社区照料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专门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为辅助,以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照料与情感支持为倡导性伦理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模式将与西方模式趋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增加导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老年人的赡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密切关注的问题,和谐社会的基调也反映出不能仅仅单纯地“养老”,将其全部归为社会保障的范畴。从构建和谐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基点出发,探讨如何使养老更多地回归为“赡养”,扩大家庭赡养的外延,运用社区赡养制度的理论构建一种集国家、社会、家庭为一体的新型赡养理念,以此实现老年人回归家庭这种最终极的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年轻人赡养观念淡漠、新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扩大,许多农村老人得不到适当的赡养,其物质、精神生活条件都较差。影响农村养老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和文化心理中的消极因素。要在农村现有养老体系基础上,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方面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必须将重点放在社会化养老上,从社会保障权、土地制度、政府工作职责、公平与效率等方面完善农村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将慈孝文化基因注入家庭抚养、赡养、监护、扶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中,刻印了家庭奉养传统的法意烙印,以保障家庭成员“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口老龄化时代,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内在动力不足,《民法典》强调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中女性参与家庭赡养责任分担及近亲属间“守望相助”的互助共济、国家提供临时照料与监护义务的私法肯定,以及被赡养人意定养老尊重和“以房养老”、意定监护等自助养老的制度创新,贡献了新时代民事法律解决家庭养老的中国方案。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对被赡养人“养身”“养心”的竭力赡养,意在亲代、子代间“慈”“孝”“悌”的“反哺”与“回馈”,映射了中国民法的时代价值诉求和民族精神特质。“赡养纷争”的家事司法正义实现,以被赡养人合法权益保护为指引,彰显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人文主义”和“民本思想”。《民法典》对家庭养老责任分配与承担的制度安排,旨在通过情、理、法的平衡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继承法》规定,“遗赠赡养协议”是公民和公民之间,或者是公民和集体之间签订的用遗产换取赡养的协议。赡养人如果没有或者不完全履行赡养义务,受赡养人可以要求解除协议。由于此项赠与关涉复杂,老年人在办理赠予财产时,须把多种关系考虑清楚再决定。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年朋友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儿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才有赡养自己的义务,对女儿有无赡养义务认识较为模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普法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明白儿女都有赡养自己的义务。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除了亲生儿女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下面所列举的相关人员,对老人也有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18.
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试以"空巢家庭"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正处于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而在养老支持力涉及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三个方面,精神慰藉是赡养支持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一个特殊的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危机可以看出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迅疾发展,中国在向现代化快速转型,上亿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行加剧,使得维权护老成为21世纪的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而备受关注。削弱的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恶化了留守老人的现实生存福利状况,从而导致养老结构出现了社会化的“断裂”,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状况以及赡养问题的日益凸...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存在多元的利益诉求。”在社会生活中,不论贫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需所想;不分老幼,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权利。再婚难、财产纠纷、精神赡养……社会弱势群体中的老年人,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如何应对时下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权益纷争,记者对此作了一番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