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发展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时 ,周边地区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相对地说 ,较之半岛的阿拉伯民族要先进的多、发展的多。阿拉伯穆斯林军先后征服这些地区后 ,阿拉伯民族能够赋予征服地民族的 ,除了伊斯兰的信仰 (包括《古兰经》)和阿拉伯的语言外 ,并不能给征服地的土著居民带来什么新东西 ;反之 ,他们却接受了后者相对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成为后者的“学生”。他们在军事上、政治上、宗教上是胜利者 ,而在杜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则是被征服者。接受了伊斯兰信抑的各民族 ,在军事上、政治上 :受到阿拉伯人的统治 …  相似文献   

2.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肩负着践行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历史使命,引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并形成西北经济增长极的新任务。宁夏作为中国内陆向西开放的新门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与穆斯林世界友好交流合作的新窗口,中阿合作的“内陆特区、国际新区”,在机遇、使命与任务面前,就是要努力打造成为中阿合作交流中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的桥梁纽带,国家能源安全“储备地”,国家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认证研发设计展示地、交易与集散地,我国西部“生态文明、民族和谐、社会富裕”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体.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回的族源可上溯至唐初.当时,随着东西部商道的繁荣,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滞留中国定居;以后,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的不断发展和世代繁衍,称之为“蕃客”.是后来形成的回族中的一部分.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蒙古西征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伊斯兰世界的众多穆斯林,他们被称为“回回”.明初,由于明成祖的开放政策,又有大批西域回回进入中原.总之,始唐宋迄元明,在八儿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以陆续迁入中国的各地穆斯林为主,不断吸收汉、维吾尔、蒙古等其他民族成分,约在明朝中后期,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回回民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 穆斯林是阿拉伯文Muslim的音译,意即“顺从者”,伊斯兰教徒的通称。 伊斯兰教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教师和商人传入中国。十三世纪后,伊斯兰教有较大的发展。现在全国约有一千四百多万穆斯林,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其次是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撒拉和保安等十个民族的人民。在我省,穆斯林约五十八万人,主要是回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人民,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5.3%。除哈萨克族经营畜牧业外,回族、撒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 长期以来,他们与汉、藏、蒙古、土等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共同繁衍生息在辽阔富饶的青海高原,用自己辛  相似文献   

6.
关于“尔曼里”的社会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穆斯林民族群众是中国穆斯林当中信仰最为虔诚、信念最为坚定的群体之一。从人类学角度对于“尔曼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认为它是典型的文化符号 ,是族群凝聚的主要手段 ,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和文化分隔的意义。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中国西北穆斯林们依然恪守他们的宗教信仰 ,以其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为前提 ,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宗教生活方式 ,以频繁地干“尔曼里”的形式 ,固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并向世人昭示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欢和马德新是明清两代到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进行朝觐活动的古代中国穆斯林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相隔四百多年,其朝觐活动也各具特色,马欢的朝觐活动带有官方色彩,而马德新的朝觐活动带有个人性和学术性的色彩。本文从他们的朝觐活动、他们对克尔白的描述、他们对麦地那的描述及朝觐外的活动和朝觐的行程等几个方面对马欢和马德新的朝觐活动做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殖民时期英属印度教派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兴起,巴基斯坦国家思想的提出是这场运动的产物。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最终确认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两个民族"理论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自近代产生以来,构建了民族国家体系,并使民族国家成为权力合理性、合法性的重要渊源,这种主义把民族国家视为政治统一体的一种形式,它取决于成员与统一体之间一种强烈的感情联系的建立,显示出其较高程度的文化同质性,并以政治统一性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这是民族主义在政治发展和文化整合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对于摆脱殖民地统治获得独立地位的国家来讲至为重要,甚至是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些国家“致命的”缺陷。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0.
郭洪纪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种族归属感对于每个地域集群或宗教社群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历史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将这种归属感演变成一种宗教的狂热精神,这就可能成为无休止的地缘冲突的借口,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当今世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倾向加强了种族认同的复兴,所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东正教信徒与穆斯林信众之间,信奉天主教的非斯拉夫民族与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之间,矛盾和冲突曾为人类和平与安宁带来隐患。显然,这种民族纷争与他们之间的日趋分裂,都与宗教信仰的背景有关,而民族主义的政客…  相似文献   

11.
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是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伊斯兰信念在回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以它幽深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社会能量,凝聚了数以亿计不同肤色的穆斯林群众。尤其它慎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制度,更具有超强制性的权威,从而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神圣义务。伊斯兰教同阿拉伯民族原始的多神崇拜相比,在观念上已理论化,活动上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一般指的是一定地域群体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秩序及解决冲突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政治制度与体制。伊斯兰教从一诞生,就不仅作为一种神学体系,而且也作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社会而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与纲领而存在。因此,伊斯兰教从来就是与政治统一的,它是一种政治型的宗教,具有政治文化的特征。而它的产生,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它植根于阿拉伯民族生活环境与社会基础的土壤,并受其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教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对其“政治型”宗教特征作一概略阐述。主要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形式主义突出对文学艺术形式的感受和体验,对内容说形成了很大冲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新造成形式的一元论。随着资本主义理性化进程加快,技术统治的反审美性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标准化,使人的感性遭到奴役。以苏珊.桑塔格为代表的后现代批评家以风格代形式,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对立,其实质在于敦促人们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超越教化与快感的对立,超越理性认识,阐明了风格其实是一种追求感官愉悦的形式主义,是一种离形去智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714年,阿拉伯人越过锡尔河,占领了中亚大部地区,并统治了中亚。由于中亚人民的反抗而逐渐削弱其的统治地位,到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已渐趋瓦解。但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却对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74年,塔吉克人建立的萨曼王朝(874—999年)崛起于中亚,从而结束了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的妇女观是在阿拉伯社会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形成的。伊斯兰教主张妇女在起源、信仰、婚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这在当时的观念中是比较开明和先进的。在伊斯兰教向各地区的传播中,受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其妇女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异现象。我国各穆斯林民族除体现出伊斯兰教基本原理外,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妇女观受到“男尊女卑”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在西北穆斯林社会中有不少具体体现。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益于促进妇女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其中轻视妇女的倾向,对于促进西北穆斯林妇女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喀则是后藏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活动着经商的穆斯林;清朝派兵驻藏后,一些穆斯林官兵同这里的藏语穆斯林一起扩建了清真寺;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内地穆斯林又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日喀则。伴随日喀则城市的发展,他们与藏族不断进行着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如生产、生活品的交换、买卖,语言、服饰、饮食上的借鉴与吸收,进而出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尊重和文学作品上的交汇。日喀则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交往在族群间的互动、融通与共生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交流使不同边界群体相互尊重,求之同存异;随着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持续加深,藏语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多,且逐渐演变为藏族和其他穆斯林深层沟通的桥梁;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中表现出了互动、共生、和而不同的交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周平 《晋阳学刊》2013,(3):106-115
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并扩张",民族"概念逐渐凸显并成为重要的认识工具。而"民族"概念被作为描述和分析工具广泛使用后,民族群体也从最初的取得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扩展到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在原初民族国家影响下,那些存在着多个历史文化群体的国家也将各个民族群体整合为统一的国族而构建民族国家。于是,一大批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出现了。对于这样的国家来说,民族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对国家政治共同体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但迄今为止的历史都表明,多民族国家无法将民族问题"解决"掉。因此,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的视野中,探讨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有效治理之道,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巴勒斯坦地区是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流散各地的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 ,是导致阿以冲突的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分治决议”更使两民族的矛盾演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家之间的全面对抗。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礼治、人治与当代法治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思想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人们一般否定了“人治”,认为“人治”与“法治”相对立。但对于、治”有些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礼治”不同于“人治”,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和“永恒价值”。我国法治不能离开‘’礼治”,“礼治”应该与当今法治相辅相成。笔者并不否定传统礼治中存在某些合理的成份,但也必须指出中国传统礼治正是封建人治的根基,“礼治”的基本内容与实质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对立的。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