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合理的社会整合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社会整合是指通过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生活一体化的过程。同时,社会整合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指社会既协调统一又不断分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整合,离开一定的有机联系与协调的社会是很难存在的。因此说,社会整合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适度整合的社会是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存在与运行的最佳状态。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也是指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  相似文献   

2.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中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炼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原则、普遍有效性原则、通俗易懂性原则和现实针对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人本、民主、公正和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价值评价、价值激励、价值整合、价值支持等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实践与学术发展要求我们对和谐进行重新认识。和谐是系统内不同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的整合过程,这一界定有五个要点:第一是“异质论”,和谐以差别为存在基础;第二是“整合论”,不同要素之间需形成各种关联;第三是“冲突论”,积极矛盾是有序结构的发展资源;第四是“动态论”,和谐是不断接近完美而不能达到绝对完美的过程;第五是“程度论”,和谐状态有不同的特征尺度与梯变序级。  相似文献   

5.
人的价值观念与内心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常德 《理论界》2007,19(9):31-32
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内心经常处在“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调节转化之中,实现内心和谐就必须具备调节转化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对人、事、物价值评判的不同尺度。人的价值观念对内心和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享其乐价值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价值观、遵纪守法顾全大局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去正确地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事物和评价社会,才能促进各行各业人们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安全阀运行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安全阀具有宣泄社会情感、激发制度创新与整合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由于制度化手段的缺失,当代中国社会安全阀机制具有潜制度化特征并在运行中逐渐显现出弊端,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应该引入制度化的手段,用“显社会安全阀”替代“潜社会安全阀”,在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实现社会安全阀的制度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乡差距拉大,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危害性。只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发展,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构建具有“和谐”价值取向以及高度的制度化、开放性、公平性等“现代”特征。构建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可通过执政党自身历史方位转变机制、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培育机制、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动,创设政党与社会上下互动、内外沟通的系统化机制,推动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全  于莹 《理论界》2003,(5):90-90
“可持续发展”就全社会而言,重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至少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高校与外部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发展。二是高校内部是否协调发展。历史的经验表明,每当高校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内部协调不利时,高校就会走向萎缩,最终被淘汰。高校如何才能做到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内部相协调呢?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探索的课题。一、迎接高等教育新发展,全面实行学分制高校的扩大招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打破了原来的塑造精英教育之塔,构建新的“大众化”教育之厦。为了适应…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利益,优化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星 《学术界》2005,3(6):32-40
本文沿着两条思路考察社会和谐:一是以利益为轴心的纵向考察,沿着“分层→流动→可整合→和谐”的思路,强调社会分层需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支撑,需要兼顾利益、各得其所,需要加强各分层之间的流动,防止两极分化。二是以结构为轴心的横向考察,沿着“发展→协调→可持续→和谐”的思路,强调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化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和谐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许多社会问题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难点在农村,“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正因为如此,构建和谐农村,全面推进我省农村小康建设,不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全省和谐社会的重点。文章从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民经济组织、构建保护农民工利益机制、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构建和谐农村的六大关键方面提出建议,力求为构建和谐农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就个体的人性层面来说,包括动因的开发,即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就社会层面来说,包括动能的开发,即社会应为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和舞台。平衡机制是社会达到和谐、有序状态的重要机制。通过平衡与整合,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要靠公正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两者在理论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现实当中,两者有时是分裂的,表现为机会、分配和结果三大公正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权力至上的社会层级结构和“官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体制。  相似文献   

15.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未来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当遵循两条基本思路。第一,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使江苏的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只有社会发展上去了,才能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环境和条件,满足经济发展本身不能直接满足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从这样的思路出发,笔者认为,从现在起积极、稳定地推进…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有无规律可循,这是当前应予关注的问题。一、关于社会稳定与社会稳定机制所谓社会稳定,是指社会在保存其质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相对平衡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是其“静止不动”,而是在“静态”环境中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障碍、社会矛盾、社会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较少范围内,社会处于相对和谐的运行之中。社会稳定机制,是指社会系统内部致力于社会稳定的各构成要素间的联动关系,是促进社会平衡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对此,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致力于社会稳定的有关机构、组织,是社会稳定机制运行的存在载体,让会稳定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层次、功能是否优化,其作用是否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是社会稳定机制能否发挥整体效益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合理的制度保障,更需要由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凝聚起恭的精神上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思想的不断整合、创新精神的勃发、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健康心理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特定的含义 ,它指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不相冲突和相互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提出 ,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 ,又体现了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对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当代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消费主义在当代主要表征为炫耀性消费和先行性消费,由此带来了当代人的价值失落和“消费人”的生成,造就了享乐主义的消费伦理。当代社会需要建构一种合乎科学发展的“适度性”消费伦理,对消费主义进行理性规范与约束,从而实现消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