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作化 《百姓生活》2011,(12):57-58
1941年8月26日,日本大本营以第538号命令,批准日军驻华中第十一军再次进攻长沙的作战计划,企图一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打开入侵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门户。不料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使日军陷入步步血战的境地,部分日军还在撤退中陷入重围死伤惨重,整个战役损失达4.2万人。  相似文献   

2.
葛美荣 《老友》2011,(2):14-15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大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创刊。报头"新华日报"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在创刊号上周恩来亲笔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新华日报》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  相似文献   

3.
民生公司、北碚建设以及“敦刻尔克式”的宜昌大撤退,而很少发潜德之光,阐明一个完善的现代人格卢作孚的起点是极低的。父亲卢茂林给人当过伙计,生养了6个子女,但还是让孩子接受了教育。从6岁开始,卢作孚受到了当时完整的私塾和学院教育。1907年,14岁的卢作孚  相似文献   

4.
1938—1941年间,毛泽民先后在新疆担任财政厅副厅长、厅长。三年多时间里,他对新疆的财政金融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并通过调整财政机构、培养人才、改革币制、健全法规等,使得濒临崩溃的新疆经济恢复了生机,为抗战期间大后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政治上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的“四化”方针。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  相似文献   

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在日寇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的需要,于11月20日明令迁都重庆。这一事件,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或是在重庆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既使中国抗战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和持久的政治中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给重庆带来了巨大变化,使重庆由一座偏处内陆的商埠小城逐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宜宾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黄金水道线上,以卢作孚民生公司为主的航运企业将大量人员、物资从长江下游运往四川大后方,同时将大批部队从后方运往抗日前线,不惜在水道要塞自毁沉船,构筑防御工事,为战时运输和军事部署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黄金水道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显示出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改变了抗战格局。  相似文献   

9.
反攻宜昌战役是抗战时期发生在鄂西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策应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第六战区军队于1941年9月至10月在鄂西发动了反攻宜昌战役。战前,中国军队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战役爆发后,第33集团军、第20集团军分别在宜昌东北、东南方向南北夹击日军,长江上游江防军、第26集团军则在宜昌以西、以北地区进行主攻,几度攻入宜昌城内,困守城内的日军残部陷入绝境,但最终中国军队未能完全占领就被迫撤退。其原因有三:第六战区指挥存在失误;第六战区部队缺额严重,训练不足,装备落后;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顽抗。反攻宜昌战役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兵工内迁重庆,造就了中国抗战大后方重庆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转型;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人文开发,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国家战略性质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与经济发展基础,也初步改变了中国现代工业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和三峡门户,历来是战略要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410万。1982年,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所辖宜昌、兴山、秭归三县,被列入三峡经济开放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纽带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地带;以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兴建和重庆直辖为标志,沿江开放开发开始推向一个新阶段。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更确切地说是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的6年间,广西桂林以“抗战文化城”蜚声全国。当时云集桂林的“文化人数以千计,闻名全国的也不下二三百人”;众多的抗日进步社团、报刊、出版机构十分活跃,抗日救亡运动和文化事业云蒸霞蔚,空前繁荣,成为国统区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中心阵地。它同重庆、昆明等地的抗  相似文献   

14.
四川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作为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对八年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四川人民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了抗战,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四川人民的贡献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省5200多万人民的贡献。聚居在大小凉山的彝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工业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几十年来,该领域经广大史学工作者的辛勤笔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对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人口流动频繁,人口变迁迅速.日军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对重庆的大轰炸,对重庆乃至整个大后方的人口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加剧了人口进一步流动;使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失衡;恶化了生活、生存、居住条件;促使人们改变婚配观念;促使国民政府改变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农业生产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长期抗战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代农业生产技术首次在甘宁青地区得到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推广和实践,主要表现在棉花优良品种的引进,近代化学农药、农业机械的引进及园艺作物的推广和引进三个方面。但是,这种服从于军事战略的农业开发,带来的是对农业开发成果涸泽而渔式地掠夺,战后由于政府战略重心的转移,加之中央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使得这些推广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云贵近代手工业经历了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战时手工业畸形繁荣以及战后解放战争时的恢复正常三个阶段。其中,1851年机制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是云贵近代手工业兴起的标志,1935年国民政府结束西南军阀并颁布禁烟令则使其战时手工业得以萌芽,而正式兴起则始于1938年厉行严种、严禁、严运的禁烟运动。在战时手工业萌芽及其兴起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战略转移是国民政府加强其生产的重要原因;战时云贵食粮基本仍可“自给有余”,是基于战争和经济建设所需丰富的矿产,复兴民族根据地的需要和交通中枢的战略位置等重要条件。随着全国抗战局势的不断加剧,云贵战时大后方战略位置渐趋凸显。特别是1938年东中部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进一步加强了对云贵的政治和工业化建设,并在严禁、严运、严吸鸦片的同时,中断了云贵洋纱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开启了云贵战时手工业历程。在战时的机器生产大背景下,云贵地区相对落后的手工业重新发展起来,其在推动云贵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贵州“工业建设方始萌芽”,云南工业建设也“开始建立”,但其实质是“畸形的繁荣现象”,背后存在着进出口困难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立九中(含前国立安徽二中)创立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到大后方四川江津,主要收容以皖籍为主的师生.其中有不少国家栋梁之材,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发光发热,如邓稼先、舒芜等,陈独秀先生晚年也住在江津.到1946年国立九中一分为三,降为省立,陆续迁回省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学术史的回顾来看,也存在体量上研究根据地工作的多,研究大后方工作的少;对象上研究《新华日报》的多,研究其它方面的少;角度上从新闻宣传工作展开的多,从新闻舆论工作展开的少等问题。目前,条件上已经满足系统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