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1,(6):154-154
卢风撰文指出,现代性既想拒斥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又想把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界定为人的“自然本性”。它认为人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创造过程中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他一生选择和创造的总和;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2.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有时也被称作自然本质),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这点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有的同志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因为它表现了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经社会因素的干扰,因而是最纯真的了。在他们看来,一谈到社会,就掺杂着虚假成分,是对人固有的纯真本性的破坏。这些同志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类共同性”。他们提出,探讨人的本质就是要寻找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般共同点。有人甚至认为这共同性是固定不变的,人作为人,不管时代、地区、民族和阶级的区别,都有一些永恒的本性;自然是和社会文化对立的,因此这种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就是自然属性。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人性”下了个定义——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笔者对这些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正确评价人的自然属性,才能把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围绕人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归结为“就是人类自然本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承认人的自然本质”。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的商榷的。首先,有同志认为,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这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作为脊椎动物又区别于其他禽兽的生  相似文献   

4.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人的本性来把握人的需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对人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为失去人的固有需要,就没有人的存在.可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有些同志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这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需要通过学术论辩,予以澄请。关于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本质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什么是“自然本性呢”?有的认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有的则认为只是关于肉体方面的,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要,以及人的肉体组织所提供的满足需要的主体条件(即功能)。由于人的肉体组织构造一般地说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有着以共同生理构成为基础的共同的人性需要。”有的同志干脆用中国儒家的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来概括这种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说在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曾经考察过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他的无神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宗教异化是人的本质同人的存在之间存在着分裂的深刻根源。因此,他提出要克服宗教异化,以恢复人的本性,或者说使人的本性复归,消除人的本质同人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费尔巴哈的这一无神论的结论,同时也就引伸出另一个结论,这就是要用世俗的伦理学来对抗宗教的伦理学。这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physis"(自然)的定义,认为"nature"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本性或本质,或者说具有某种本性或本质的事物都是某种自然事物。由此,笛卡尔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事物的本性(自然):精神性思维、广延性物体和身心的统一体(人),树立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论标准下的自然物体观,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机械论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这个幸福观在新实践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根本着眼点是人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主体性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人作为整体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类。人的类本质(essence of sort)不是生物学的规定,而是社会学的规定。有的论者根据人的类别性(nature of sort)中“nature”这个词可译为“自然”便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更多的论者倾向认为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尽管笼统讲人的社会性并不等于解决人的本质的全部规定。  相似文献   

11.
定义必须反映其对象的本质属性,这是下定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给真理以科学定义,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说,真理的定义必须反映真理的本性。那么,真理的本性是什么呢?很多同志都认为,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对于这种理解,笔者表示异议。我认为,我们讲“本性”就是讲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如果说真理的本性就是客观性,那么真理同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属性,这是指真理的内容而言的;但是真理作为人类认识的科学成果,它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自身。如果说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W,它  相似文献   

12.
汪澜 《晋阳学刊》2006,(5):80-84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性本质决定人必须彼此交往,交往使人获得其本质,交往内在要求人做到诚信,诚信实际地内在制约着人的发展。市场经济实质是以“物”为中介的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市场契约本性关照下的人的诚信素质养成正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此,诚信个人才会出现,诚信社会才可到来。诚信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人的建设,是以信任建设为契机的人的自觉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实行动和积极筹划。  相似文献   

13.
企业生态责任生成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本质是经济性或社会性,其道德责任是为企业主和股东谋取经济利益,或为社会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尽管当今人们也提出企业应该承担生态责任,但是对于企业为什么应该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道德承诺,却不能从哲学高度加以合法性证明.因为企业对生态责任的道德承诺与其经济本性和社会本性存在着内在紧张,由企业的经济本质和社会本质并不能推论出企业必然担负生态责任.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在承认企业拥有经济本性和社会本性的同时,也承认企业拥有生态本性.一旦企业的生态本质被确证,其生态责任就合乎逻辑地从企业生态本质中生成出来,保护自然环境便成为企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类天性,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二是人的类本质,即人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三是人的类本性,即人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化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中介,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5.
哲学由人的终极求知本性和人类生存、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所推动,应这种终极本性和需要而诞生。由这种终极需要赋予了其天职与基本使命,从而先天地决定了其基本功能,进而决定了其应有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或理论性把握,它构成了哲学的一般本质。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它是以整体和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就是提供和展现出世界的整体图景,人学则是提供和展现出人的整体图景和一般模式,但人学又不是统计地去描述总体的和所有的人,而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境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人学所研究的人既是总体的人、普遍的人和大众的人,又是具体的个人;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理想的人。人的一切行为和认知都超不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本性及其需要这三大领域。基于人的本性和需要之上的人的行为和认知就组合着人的整体图景,固化和积淀为人的一般模式。人的一般模式是指基于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解剖一下人生观的系统结构及其实现自控与优化的机制,以推动人们在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 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是人生观系统的底层结构,是建构人生观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三是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三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表述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人的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为  相似文献   

18.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用物品或劳务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行为与过程.厘清马克思关于需要、消费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相关理论,对于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谈“人的本性”,不能不涉及“人的本质”,因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本性亦即人的本质。 “本质”这一概念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中有三重含义:第一,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质,是一事物作为该事物而存在的根据;第二,本质必须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这种普遍联系包括他物联系和自身联系,只有揭示出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才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第三,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范畴。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发现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依照对本质概念的如上理解,我们就可以把“人的本质”解释为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据。要发现这个根据,必须考察人的关系——首先是人在其生存过程中同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即人的“他物联系”,其次是人在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所获得的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即人的“自身联系”。发现了人的本质,也便找到了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论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众多纷纭的人性主张中,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等问题而展开。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揭示了人性的先验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基督教神学则认为,人究其本性是恶的,但人应该去恶从善,从人的“罪性”中解脱,以复归人的神性,从而揭示了人性的超验性特征。就人性而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先验性、经验性、超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