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东是苏州吴县东部的简称,在这里的甪直、胜浦、车坊、斜塘、唯亭、跨塘等农村流行着一套独具水乡特色的服饰———三角包头、大襟拼接衫、百裥作裙、穿腰束腰、拼裆花裤、百衲绣花鞋,其中那种类繁多、与众不同的头部装饰极具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文章就这些妇女头饰文化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研究,以期挖掘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文化所特有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流行元素的加工和改良,使吴东水乡妇女的头饰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走进江南苏州古镇甪直,感受着小镇熙攘喧哗和浓郁的乡俗。她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苏州城东18公里处,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纪镇之一,被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相似文献   

3.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苏州妇女服饰从朴素保守渐趋转为华美高贵,甚至逾礼越制。这一转变既与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精细有关,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红瑶服饰是红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作为红瑶族群唯一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在新的"后申遗时期"来临之际,本文从"节日"这一特殊的文化空间的角度探讨红瑶服饰在后申遗时代的保护与发展,通过田野调查方式持续关注其申遗成功后的命运,以期为相关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1987年7月,我毕业于江苏省新苏师范普师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吴县甪直中心小学(2002年12月更名为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从事低年级语文、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虽然学校也进行校史教育,但因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要学习很多的实践操作,对于学校的办学历史也没有多往心里去。  相似文献   

6.
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当代人称为明代“活化石”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从屯堡妇女服饰的领口、大襟、袖口到鞋子、袜底、鞋垫、帽子,以及供小孩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都布满了独特的刺绣,这些刺绣构图完美,内容寓意深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来了解、研究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让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这一枝服饰艺术奇葩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文化都会面临变迁,这就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逐渐被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理念,借助"非遗"文化活态性保护的经验,实现对舟曲博峪传统采花节的活态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8.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探索黎族妇女服饰的语义原则与现代化问题。黎族妇女服饰的符号结构与黎族同胞的认知结构有很高的对应性。提升黎族服饰的文化品质是保护黎族服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情境下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促进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长远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游客生成的网络文本分析游客的形象感知。结果发现,尽管游客对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形象感知受限于古色古香的人文景区型江南水乡小镇,但是从游客形象感知中也能较好地识别出两个古镇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游客对两个古镇有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古镇的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感知—期望感知—潜在感知”三个圈层旅游地吸引体系结构;游客对两个古镇的整体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程度上以一般情绪为主,游客对南浔古镇的情感体验优于甪直古镇。最后,为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旅游地形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被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逐渐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成为明代江南汉文化研究的活标本。其中,贵州屯堡妇女服饰尤能体现其特色。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勾勒明清以来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进而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为屯堡传统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3.
《苏州日报》是一份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报纸,其办报风格和版面设计,体现了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和外柔内刚、精巧细腻的文化品格,与吴文化的艺术本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论少数民族活态文化的抢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数民族活态文化是一宗即将逝去的国宝。抢救少数民族活态文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抢救少数民族活态文化 ,一要解决认识问题 ,二要有政策法规和条例保证 ,三要明确重点 ,选准主攻方向 ,四要注意保护活态文化的载体 ,五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六要统筹兼顾 ,通力合作。概而言之 ,抢救少数民族活态文化要做到上有政策 ,下有行动 ,亡羊补牢 ,终能得益。  相似文献   

15.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藏族服饰结构式样,特别是藏族妇女服饰,形成了"十里不同装"的靓丽风景。白龙江流域藏族妇女服饰大致分为上迭服、下迭及舟曲上河服、舟曲山后服及博峪服四种类型。这些服饰总体特征与其他藏区服饰有所不同,体现了鲜明的区域个性。丰富多彩的白龙江流域藏族妇女传统服饰,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透视了该地区藏民族的审美价值观,也体现了藏族区域服饰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妇女服饰是苗族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服饰风格多样,色彩斑斓,色彩关系丰富而有序。服饰色彩与材料肌理交相辉映,色彩与声音互为烘托,使苗族妇女的服装动感十足,别具一格,是苗族妇女智慧的象征,其错落有致的色彩配置,既有古韵,又具有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傣族剪纸曾经是芒市村村寨寨妇女老人的一门拿手手艺,几乎人人都能用剪刀剪出祭祀和赕佛用的"董"和"扎"。但在今天,外部环境与传统村寨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受到质疑和挑战。有成就的傣族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传承困难,处于濒危状态。对目前仍然存活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现存的物质形态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要使之成为活态的,有生命的传递,没有民众的承接和发展,民间艺术样式将快速走向消亡,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亦由于缺乏创造与坚守成为僵死的遗产。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有选择的进行传承以达到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