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鲁迅以其短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最初、最深沉的悲剧,其悲剧观念和美学特征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文章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的分析,探究了其悲剧艺术的三重内涵。即其打破"大团圆"模式的艺术层面、揭露"吃人"社会的现实悲剧,以及用悲剧的质询与控诉精神带来的灵魂震动与精神革命。可以说,鲁迅小说的悲剧是包涵了艺术、现实、哲学三重内涵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3.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小说所体现出的英雄悲剧精神 ,既有其本质区别 ,也有相同之处。我国古代小说所体现的英雄悲剧精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升华。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所体现的是一种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阶级社会以来 ,其作品所表现的则是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反对阶级、民族压迫 ,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精神境界。岳飞的爱国主义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 ,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中英雄悲剧精神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体会《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精神及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美学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悲剧特征,对硬汉悲剧的苦难性结局、硬汉的正面素质、硬汉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和它所揭示的悲剧的美学本质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就共同认定:中国不但没有悲剧这种文体,也缺乏这种文体赖以存在的悲剧精神。钱锺书以《诗可以怨》作了一篇有力度的反潮流文章:中国的文学理论与西方一样,都推崇一种悲剧精神。中国正宗的诗歌传统渗透着伤春悲秋的悲剧精神,而以小说、戏曲为主要文体的民间文学则弥漫着大团圆的乐观精神。《诗可以怨》阐发出中国正宗的文学理论显扬悲情的传统,纠正了认为整个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的看法的偏颇。但如以悲剧精神涵盖整个中国文学,无视中国的小说与戏曲文本几乎千篇一律的大团圆,忽略中国文化排斥悲喜情感片面分化的中和特征,也会陷入谬误。在这方面既表现出钱锺书理论合理性的限度,又显出胡适、鲁迅、朱光潜等人认为中国缺乏悲剧精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石杰小说中始终贯穿着对历史状况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体现为三种艺术形态:社会的贫困落后与人的生存需求相矛盾导致的人的存在的悲剧;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道德品质相背离导致的人的存在的悲剧;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人性的戕害导致的人的存在的悲剧。这三种形态在思想深度上呈递进趋势。它们既扩大了文本的思考空间,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表现出一个作家理性的、清醒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她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小说世界.在优美动人的语言和貌似繁复零乱的叙事的掩盖下,莫里森的小说世界借以打动读者的本质内容还是对人的悲剧处境和寻求自我的努力的描写.她从摹写同胞们的悲剧生态入手来反思历史,揭露历史的残酷和不合理,然后又走入现实,在宿命论和神秘力量之外发现本民族新的生存内涵和生存意义.由于这一点既与悲剧文学传统息息相关又和现代文化大背景所体现的迷茫和探索的主题相契合,所以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悲剧精神,达到了艺术幻想和哲学思辨融于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侠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北派五大家",其中,王度庐被誉为"悲剧侠情"的一代宗师.2005年12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斯年教授所著<王度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即致力于在整理王度庐小说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讨其小说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详述了王度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评传>中把王度庐的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悲剧侠情小说",一类是社会言情小说.王度庐在创作时,两类小说经常同时进行,徐斯年称他是一位善于"两手分用"、"左右开弓"的作家.<评传>对王度庐小说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点:悲剧精神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在小说中特别钟情于死亡的书写,但并非纯客观的无情的展示,而是怀着巨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悲悯的情怀对死亡进行艺术建构,并由死亡现象升腾出一种死亡意境,展现出死亡的艺术张力与审美魅力.文章从其小说中死亡意境的营造来解读他对死亡的书写与言说,通过悲剧与感伤主义的渲染、恐怖与自然主义的呈现、玄学与神秘主义的交织三部分,品味白先勇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开拓的中西结合的死亡意境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超越是戏剧悲剧和小说悲剧的共同特质。肖洛霍夫的小说在生命力的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悲剧的超越方式——生命的回溯意识。它的超越方式与俄罗斯古典的或同时代的小说迥异,超越的实体性内容与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有着截然的差异。它的出现完善了肖氏的悲剧程式,是对悲剧艺术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悲剧色彩浓郁,而又充满乐观情绪和战斗精神,艺术格局独具匠心,.文体遒劲,极富感染力.他是继往开来的文学家,首先把现代精神带进文学领域,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作中,讽刺艺术的运用占有突出的地位,可说是形成他小说的艺术风格之一。鲁迅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可谓是悲剧的时代,因此小说也就很自然地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但鲁迅十分注意悲剧与喜剧因素的互相联结,互相渗透,注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重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上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化精神特征——政治使命感压倒人道主义、悲剧意识让位于喜剧精神、对农民落后文化心理批判弱化。下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审美意识的迷失——片面承袭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和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的简单化倾向、艺术个性的抑制和艺术风格的雷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没有被五四新诗继承下来,五四文学革命在诗歌这一文体上的反传统,就是以新诗的乐观精神取代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然而,中国的现代小说却在反叛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大团圆之乐观精神的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及其抒情特征。因此,当鲁迅等新文学家将小说纳入文坛的正宗时,其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诗文的悲剧性与抒情性的深层渗透,从而与新诗以乐观精神颠覆传统诗歌的悲剧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服饰描写艺术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少女的两种服饰描写艺术:简笔和工笔对比描写个体服饰:轻外在衣饰而重在精神的略貌取神描写。并透过这个物质层面的表象,在更深意义上揭示了湘西原生本土文化和健康自然人性被外埠经济毁灭的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19.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发端于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并贯穿于整个尼采的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古希腊悲剧作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最高和解,但事实上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悲剧的主角,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也在根本上成为对生命、存在与生成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界,人们习惯于机械地将马、恩的只言片语当作悲剧的定义,从而忽略了对马、恩悲剧理论的全面理解与历史观照。与以前的悲剧理论不同,巨大的历史的悲剧精神是马、恩悲剧理论的支点,也是它的实质与核心。在马、恩那里,无论是历史的现实的悲剧因素,还是悲剧艺术中的悲剧因素,都能够而且应该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悲剧精神。它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他们全部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