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贺《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兼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编写的几个问题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轫于陈钟凡先生简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后有郭绍虞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  相似文献   

2.
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王元化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早年两位前辈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各以一己之力,创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两部全史,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奠下了不朽的基石,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3.
《诗》有比、兴,《易》有象,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前代学者已有过论述。闻一多先生将隐和喻进行对照时,把比归入喻,把兴和象归入隐。他认为,喻和隐“手段和效果皆同,不同的只是目的。”(《闻一多全集》第1卷,第117页)他还认为,由于《诗》有兴,《易》有象,“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是文体分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也是古代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史的独立章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体分类,是古人的分类观念、审美意识及体裁嬗变的直接投射。郭绍虞先生曾说:“现在觉得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在学术研究上也有它的重要性。”“文体分类学不  相似文献   

5.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问世,最近又连续推出了王运...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新诗格律的“三美”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如果按照朱自清的说法,视新月派为格律诗派的话,那《诗的格律》就算得上是新月派的艺术宣言.因此,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近半个世纪了,这篇论文的观点不断地被引用,不断地被阐述,但往往被误解.似乎人们就不懂得闻一多说了些什么,尤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随着这几年闻一多研究者的增多,对于“三美”的误解也在加深,而且愈益系统化.我指的不是关于“三美”的评价,而是指对于“三美”  相似文献   

7.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市文联、作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举行“庆祝郭绍虞执教和从事文学著述七十周年”茶话会。九旬高龄的郭绍虞教授与一百五十多位著名的作家、教授、文艺理论家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欢聚一堂,显得分外精神。郭绍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早在“五四”前后,郭绍虞教授就驰名文坛,一九一六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清诗话注读本》。时过三年,又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他在二十年代和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创立文学研究会,三十年代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七十年的执教治学生涯中,郭绍虞教授相继出版了《战国策详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众所周知,闻先生是一派诗宗。他影响、鼓励和帮助过一批青年诗人,彭丽天就是其中的一个。彭在《晨夜诗庋·后记》中说:“我在此尽忱谢谢闻先生给我许多的教益和帮助。”闻先生在《跋》中也说:“当丽天初碰见我的时候,我对新诗还是热心的,自己热心作,也热心劝别人作。丽天之走上诗的道上来,总算是因为我的鼓励而感着更起劲的。”《晨夜诗庋》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这时,闻先生虽然已停止创作,但他仍然作为这个诗集的发行人,使它得以问世(代售处是北平佩文书斋);还为它作了  相似文献   

9.
《后山诗话》作者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虞先生因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兼及宋人诗话,历时五十余年,著述颇多,实为治宋诗话之巨擘。其所撰写之《沧浪诗话校释》、所辑之《宋诗话辑佚》、所著之《宋诗话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批评者案头必备之书。《宋诗话考》最为晚出,钩玄索隐,考订翔实,深为学术界所推许。然此书定稿于“‘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囿于客观环境,势难  相似文献   

10.
胡昭曦先生著《四川书院史》 (巴蜀书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书院史》) ,扎实严谨 ,材料丰备 ,可谓研究巴蜀书院文化的扛鼎之作 ,可惜仍有疏漏。例如 ,关于明代重庆府涪州白云书院的概况介绍 ,将该书院创始人署为“刘蕖” ,笔者以为 ,勘校失严 ,尚可商榷补正。《书院史》第 76页注引《同治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卷九《人物志》称 :“白云书院 ,在涪州治南 12 0里凤凰山 ,‘前明刘司谏秋佩先生故里也……。’刘秋佩 ,即刘蕖 ,涪州人。清人周汝梅所作刘蕖《墓表》云 :‘刘蕖字秋佩 ,谥忠愍 ,明正德中户科给事中也’ ,因劾刘瑾 ,受廷杖 …  相似文献   

11.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柢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13.
岑参去世年月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岑参的卒年卒月,目前文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颇具代表性。一种是赞同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以下简称《考证》)中所提出的大历五年(770)正月说,另一种就是以郭沫若先生论定、陈铁民、侯忠义先生《岑参集校注·岑参年谱》(以下简称《校注》)总其成的大历四年(769)岁末说。他们的意见,《校注》作了概括性的总结: 关于岑参去世的年月,学者间有不同看法。赖义辉《岑参年谱》(载《嶺南学报》一卷二期)定岑卒于大历四年,根据是杜甫《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诗的序文:“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李)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未提及岑参,可见其时岑参已殁。诗序署明作于“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  相似文献   

14.
三、明永乐年间的“鉴湖吟社”徐象梅《两浙名贤录》:“朱纯,字克粹,与罗颀、张皓相结鉴湖吟社”。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十四作“鉴湖诗社”,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作“鉴湖吟社”。郭绍虞先生考定结社活动当在永乐二十二年期间(见《照隅室古典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由于孔子又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话,后人就把儒家这些注重诗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的诗歌理论称为“言志派”;而把“情”视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尚书·尧典》篇“说明”。)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把田间的诗比作鼓点,胡风说艾青是吹芦笛的诗人,何其芳则把自己的《预言》比作飘浮在空中的云。他说:“我的第一个诗集即《预言》。那是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写的。那个集子其实应该另外取个名字,叫做《云》。因为那些诗差不多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也因为《云》是那里面的最后一篇。”(《〈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预言》虽然是飘在空中的“云”,但是又瑰丽多姿。李健吾认为《燕泥集》(收在《汉园集》里,共十六首诗,这些诗也收入《预言》中)风格绮丽,何其芳要的  相似文献   

17.
吴 云 :《二十世纪陶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石川忠久《陶渊明研究法》(1 )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2 )龚 斌《新世纪瞻望 :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3 )沼口 胜《关于〈拟古〉 (其三 )诗的寓意》(4 )李文初《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5)矢山鸟美都子 《关于中国古诗中的“柳”形象的演变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6)邓安生《陶渊明的“任真”与陶诗的自然本色》(7)今场正美《陶渊明〈闲情赋〉考》(8)赵治中《2 0世纪辨析陶渊明“忠愤”说述评》(9)上田 武《陶渊明和束皙》(1 0 )魏正申《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1 1 )李剑锋《加…  相似文献   

18.
论诗为“活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明代后期曾经风靡文坛一时的“竟陵派”,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了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鉴赏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惺的重要文学批评论文——《诗论》是它的杰出代表。《诗论》见于《钟惺批点诗经》一书卷首,文末署写作时间为“明泰昌纪元岁庚申冬十一月”,后被收入钟惺《隐秀轩集》(列集)。通过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流传、迁变诸多情况的深入探究,钟惺在理论上作出了诗为“活物”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系列丛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现已出版《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三种,获得海内外学界广泛好评.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辑的《文学遗产》曾发表专文介绍,并拟继续组织评介文章.去年四月,日本学者釜谷武志氏在《中  相似文献   

20.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诸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