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几十年来,研究鲁迅生平、思想、著作的专著、文章,不乏上乘之作,然而,如何以新的视角深化鲁迅研究,却是摆在鲁迅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彭定安同志的新著《突破与超越——论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辽宁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看到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纂的《鲁迅手册》(试编本),在《鲁迅生平活动史料》中的《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里,没有列入出版于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的《太白》半月刊,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实际上,鲁迅先生是参与了《太白》半月刊的编务的,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这个重要史实,过去长期来也为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所疏漏。出现这个疏漏,也许  相似文献   

3.
我爱读鲁迅诗.为能准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我常读那些笺释,论析鲁迅诗的著作与文章。这些著作与文章给了我不少启迪与教益,但有时,我也觉其中有少许尚可商榷之处.课余灯下,偶有所记,现绥成文,以就教于鲁迅诗的爱好者与研究家们.“破帽遮颜过闹市”张向天同志《鲁迅旧诗笺注》:“为使不叫人认出来,破帽子总是拉得低低的在闹市上急急走过”,“鲁迅先生一生不讲究衣着,所戴的帽子也是破旧的”,并引马珏《忆鲁迅》中的一则描写作证:“看见衣架上挂了顶毡帽,灰色的,那带子有一丝一丝的,因为  相似文献   

4.
钱起生平系诗补正蒋寅钱起的生平事迹,史传记载至为简略。经博璇琮先生《钱起考》(《唐代诗人丛考》)一文钩沉发覆,其大概经历乃稍稍清楚。王定璋先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发表一系列考证文章,阐明钱起生平和作品编年中不少问题。今观其集成性著作《钱起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5.
陆机生平三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对于陆机生平及著作系年的研究,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有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朱东润先生《陆机年表》、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以及日本学者高桥和巳先生《陆机的生平及其文学》。几家之说既有岐异,亦有都未注意到的、尚需辨正的部份。而在近来的研究中,主要兴趣又集中在《文赋》的创作时间上。考证陆机的生平行迹,不仅对于认识他的文学思想发展脉络是重要的,而且,弄清楚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作家的文学活  相似文献   

6.
杨义先生新近出版的诸子还原系列著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墨子还原》四书成为先秦诸子领域极具开拓性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著作全息性地还原了诸子的生命存在、思想演变和情感状态,敞开了诸子生命过程中的过程和细节,解开了有关诸子生平、思想和著作的三十多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鲁迅逝世后,《大公报》《益世报》《庸报》等天津报刊对有关鲁迅的纪念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并组织编辑了系列纪念文章缅怀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这些报道和纪念文章视角多样,立场也多有不同,从公共意义到个体价值,从中国作家到世界文豪,从现实情感到精神更新,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9.
一九六一年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同志访问日本时,日本朋友曾送了鲁迅去仙台医专时的《入学志愿书》和《学业履历书》手迹照片,两件手迹上的日期,比最近发表的鲁迅给蒋抑卮的信要早二个多月.原件是日文,最近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翻译成中文.我认为这两件鲁迅手迹,对研究鲁迅先生早期活动和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了供同志们参考、研究,兹将上海外语学院的译文,抄录如下:入学志愿书本人志愿入贵校医科一年级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曾刊载拙作《简论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一文,该文比较集中分析了鲁迅在世时著作出版的情况。本文接续前篇,着重分析鲁迅逝世后著作出版之特点,目的仍着眼于从出版史的角度,说明鲁迅著作出版之演变,探讨不同历史阶段鲁迅出版物之风格,进而认识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作为我们今后出版工作的借鉴。鲁迅生前对自己著作的出版是十分重视的,鲁迅著作传世有自选集、单行著作、编校古籍和书信、日记等,除未出著作全集外,基本具备了完整的著作的体系,而这些著作,大部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2.
这个题目似乎还没有人做过,鲁迅著作中的确也没有直接提及《中国青年》,但事实证明他是读过的。一九二七年冬,鲁迅写了《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收入《三闲集》),回忆起二月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时,读到宋云彬发表在《国民新闻》副刊《新时代》上的文章《鲁迅先生往那里躲》。文中揶揄鲁迅到了广州“不曾恢复他‘呐喊’的勇气”,“跑出了现社会,躲向牛角尖里去了。”当时鲁迅曾想撰文予以反驳,声明他“虽不呐喊,却正在辩论和开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一条鱼,也还未失掉了勇气。”后因别的缘故,没有亲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吴趼人的生平,最有权威的著作大概是李葭荣的《我佛山人传》了。李与吴同是广东人,又都寓居上海,彼此是好朋友,李对吴应当是非常了解的。传记发表在1910年农历十月的《天铎报》上,距吴趼人逝世仅一个月,传中的材料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后人对吴趼人生平的介绍,大都以此为本。传中说,吴趼人“广东南海县人也。其先卜居佛山”。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14.
鲁迅拟写未写的小说和杂文王尔龄鲁迅拟写而未写的作品,在他的同时代人如许寿裳、孙伏园诸家的回忆里有过一些叙述,特别是冯雪峰在《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①中所记更多,《羊城晚报》1960年10月11日刊登的《鲁迅先生未能实现的写作计划》(署名仁庆),...  相似文献   

15.
最近见到几篇关于分析鲁迅先生作的《湘灵歌》文章,解释较新,讲到《湘灵歌》是与“长沙事件”有关的。我曾在一九七七年第六期《杭州文艺》上,发表了一篇拙作,谈了《湘灵歌》诗的史实和粗浅的看法。现在想将进一步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对目前某些同志发表的文章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如有不当,望大家指正。一、关于《文艺新闻》上的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16.
读单演义同志《郑伯奇与鲁迅的友谊及其他》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一九七九第二期),感到写得很好。作者用具体材料,把鲁迅先生和郑伯奇同志的友谊,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之使人感动。但是,文中“同到大夏大学宣传讲演”一节,使用的史料不够翔实,影响了文章的科学性。因为,郑伯奇同志回忆的那次演讲,并不在大夏大学,而在中国公学分院。  相似文献   

17.
关于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史实,是反映鲁迅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个重大方面,不仅是研究鲁迅、瞿秋白的生平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不可忽略的问题。鉴于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在这方面的史实,几乎都未见于鲁迅日记和书信的记载,现在所知道的情况主要是根据许广平、冯雪峰和杨之华的回忆,分别见于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瞿秋白与鲁迅》,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的友谊》和杨之华的《忆秋白》,国内所出版的五、六本鲁迅的传记和《鲁迅年谱》、《瞿秋白年谱》,几乎都采纳了这三位鲁迅亲友各自回忆。近年来在这方面有新的发现,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如《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陈云同志以史平笔名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三十日巴黎《救国时报》上的一篇记述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回忆文章《一个深晚》,同时《光明日报》上又发表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19.
在《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0月版)中,收有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的文章。文末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26.3”。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已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中学生写出的鲁迅“印象记”,不失为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有关问题,提供几点新材料。一、文章的作者及文章发表的经过。《初见鲁迅先生》的作者马玨,当时是北平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日本的鲁迅研究者当中,竹内好先生(1908——1977)影响是极大的。他在一九四三年写了一本专著《鲁迅》,一九四四年由日本评论社作为《东洋思想丛书》之一出版,后又改为创元文库版和未来社版多次再版发行。仅以未来社版为例,自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七年,就印刷发行了十五次。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这著作的重视。自四十年代起,他的鲁迅研究就在日本获得了“竹内鲁迅”的赞誉。这也可见其巨大影响之一端。竹内好的这部《鲁迅》被认为是“竹内好关于鲁迅研究,的一部具有总括性、开创性和代表性的著作”(见陈漱渝:《国外鲁迅研究状况》、《批评家》八六年第二期),涉及到鲁迅的传记、思想、作品以及鲁迅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打算把这部著作中《关于作品》一章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供研究鲁迅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