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属性,提出性别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制的结构性要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男女角色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宋代为例,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科举制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别互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往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研究体现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割裂,或关注个体行动者的个人资源、理性选择和积极行动,或强调制度安排等宏观因素的结构性制约,导致割裂的根源在于这些研究在基本的理论层面上没有搞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大连市为例,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研究,既分析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的制度因素,也研究制度制约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行为选择。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社会结构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城市融入状况,同样社会结构也随其城市融入行为的发展而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行为是能动的主体和社会制度二者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雷蒙·阿隆是社会学史上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其思想以实证主义、历史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思想的综合为基础。他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寻找具有共时性的社会结构,探求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关系。阿隆指出,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客观化的社会现实",包括观念系统和行动系统,其本质是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他质疑为人类历史赋予整体意义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们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是或然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行动具有有限的影响。文章认为,阿隆的社会学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特殊形式,具有实现和维护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论文描述了广州市外来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指出新老城区和郊区的外来人口在职业、家庭和住房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外来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其分布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形成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聚集的深层次原因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本地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的最直接因素.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和旧城改造,可能对今后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8,(2):100-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活品质之城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快速的经济发展,清洁的市容市貌、林立的高楼大厦、美丽的运河新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外来人口付出的辛勤劳动,为此,这座城市赋予外来人员一个亲和的名字——新杭州人。为使这些新杭州人享有充分的利益保障,杭州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和社区、企业的主体力量,通过整合公共部门、社会部门、市场部门等多种资源,提高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在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丰富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社会排斥理解为结构和行动者互动形成的一种关系状态,探讨农民工住房社会排斥的互动过程和生产机制。基于天津的研究发现,显性的制度不完善和隐性的制度强化形成了结构性的住房社会排斥。对此,少数农民工发挥其主体能动性,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谋划,在代内和代际累积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获得城市住房资源的能力,成功地突破结构性制约。更多的农民工则将这一结构性制约融入“打工者“”外地人“”临时租客”的自我认同构建与长期的回乡住房规划中,这催生了他们非正规的租赁住房选择和租赁关系中的回避退让策略。制度化的结构性制约与大多数行动者的选择合谋,强化了农民工结构性的住房社会排斥。未来,如果能够实现政府制度改革与农民工主体的良性互动和双向激励,那么农民工城市住房社会排斥将得到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8.
对农业产业化政策实施状况的实地调研发现,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和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具体行动往往受到结构性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结构性制约下,各主体以利益平衡为行动导向,形成各自不同的应对策略.由于各主体具体行动对政策预设目标的偏离,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实施不断消解在各主体利益平衡的过程中,政策反射利益不能完全惠及于农民,并不断呈现出“外溢”的趋势.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克服政策落实过程中结构性制约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政策的“顶层设计”需要有对结构性制约的充分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在基层需要有协调不同政策之间竞争的具体机制,整体安排不同政策之间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结果表明,越是处于城市上层的居民,越对外来人口表现出亲和与宽容倾向,两者之间的主观社会距离越显接近;越是城市下层的居民,反而越表现出排斥倾向,两者的主观社会距离也越显疏远.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类相斥”悖论,即,同质性程度越高、越是属于或接近于同一阶层地位的不同社会人群,他们之间就越呈现出疏远和排斥倾向.本文从利益相关论和制度构建论的角度对此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间,有关妇女劳动的官方话语具有生产压倒再生产的特点,这与历史上再生产话语与生产话语的共存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与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承认有所不同。市场转型中国家从社会领域的后撤和公私关系的重建,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地位衡量标准的变迁,妇女问题变严峻和妇联双重职能的产生以及就业问题反复出现是与这一转型紧密关联的四大结构性因素;而政府有关部门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试图推行妇女阶段性就业政策,妇联以劝阻政策出台相应对,由此形成的互动是促使关系转型产生的行动性因素。总之,这种关系转型是结构与行动交织过程中产生的非意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内举行的"同舟共‘技’"病友小组为例,探析社会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在介入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成员接受社会技能训练后,个体人际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大幅提升,且两项指标均优于控制组。为此建议:首先,对于慢性精神病患的康复需要开展长期的社会技能训练辅导;其次,加强社工、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合作式治疗;再次,适时让患者融入社会环境,实践社会技能;最后,加强精神健康社工的专业能力及与证据为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智慧养老与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现有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探索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PLS-SEM)方法,以智慧健康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索多种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孤独感为例),深入剖析主动社交媒体使用、被动社交媒体使用、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自尊、客观社会孤立、生活满意度及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社会存在、社会比较与社会支持理论,不同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负向影响老年人自尊;自尊对向上社会比较和孤独感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此外,客观社会孤立调节向上社交比较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客观社会孤立正向预测老年人孤独感。为未来采用社交媒体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进行干预提供了研究依据,丰富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提升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427份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构建系统全面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在不同的分位点,心理健康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父母随迁状况、家庭中在外一起务工人数等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关注、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保障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融入度的农民工,差异化制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的调查表明:整体而言,农民工缺乏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意识,倾向于选择医院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生活压力和生活质量对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影响较大,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对其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影响较小。两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有所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意识略强于第一代农民工,且对由互联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明显强于第一代农民工;两代农民工最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说明,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可通过预防解决的一般心理问题,如及时发现并给予预防,则可以妥善解决,相关机构应致力于提高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意识,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理解;并依据两代农民工的特征,通过多种渠道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建省农民工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从积极心理感知和消极心理感知两个维度系统考察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整体上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以强化农民工的社会信任、发挥社区优势以拓宽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健全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以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等,以保障农民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近期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将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人们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环境差、远离家人、缺乏个人空间、信息闭塞交流不畅、收入低等不利因素很容易使农民工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亚健康状态。学历层次低、缺乏专长使农民工很难立足城市,而很多农民工又有很强的城市情节,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目标锁定在城市,而与此矛盾的却是针对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与缺失。结合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分析了农民工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并提出完善用工体制,加强农民工职业规划教育,建立农民工心理健康检测干预体系,结合社区工作积极构建针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健康风险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转移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由于农民工面临的生产、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面临大量的健康风险,并对农民工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农民工的健康风险具有多源多因性、职业病是其最严重的风险因素等特点。要消除社会政策排斥,消灭农民工健康风险的社会成因,并从制度、组织、机制等层面进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化解农民工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为城镇化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的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多数为少数民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态从总体上讲是良好的,但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影响,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民族高校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心理调适,让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在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特色。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模式、实务领域、政策经验以及地方实践等方面。与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以及高质量学科发展趋势相比,已有研究依然面临着提升研究质量、拓展研究范式、丰富研究框架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要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积累学术经验,扩大学术影响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挖掘本土资源和特色,构建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对2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人格各维度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人格的外向性、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积极应对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行事风格还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