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最蓝的眼睛》为文本,从佩科拉的遭遇揭示非裔美国人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同化作用下的问题与困境,探究佩科拉身份迷失的内外因素,进而指明非裔美国人只有获得正确的身份认同,才能在保全自己民族性的基础上得到个人生存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美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中国人具有群体意识和中和意识,美国人具有个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中国人喜欢中庸性,美国人强调排中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辩证思维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上。从自然环境、劳动方式、民族历史、传统思想、社会认知以及文字构成等方面来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是“二战”以来影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思想。其成因是与美国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文化的移植和变异是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基调,美国人对高等教育所持的功利主义态度是产生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最有利的环境因素,美国社会、国家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是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决定力量。研究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成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欧洲太多的人认为,美国对石油贪得无厌的渴求形成它对待伊拉克的立场。无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无论在伊拉克发生什么,美国人将与其他人一样生产或者购买石油。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美国人认为欧洲人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鄙视美国人,那么这篇文章就是给这些美国人的一份报告。不要误解我———欧洲人确实喜欢鄙视美国人,但是他们同时也喜欢相互鄙视,尤其是邻国之间,彼此会画些漫画讽刺对方,局外人会觉得他们其实是半斤八两。我在欧洲生活了4年,以下调查结果就是基于我与欧洲人的频繁交际所得。  相似文献   

6.
采用托尔夫曼和豪威尔的文化价值量表对中国、美国、土耳其、阿曼和澳门的750个样本进行了文化价值取向调查。数据分析主要结果显示,大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为"个人主义"。而在全部样本中,阿曼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最强。在"权力距离"这一变量上,美国人的数值最低,大陆中国人的数值最高。"社会男性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阿曼,最低的是美国。从"不确定性回避"来看,美国人的分值最低,大陆澳门中国人和阿曼人的分值最高。本次研究的总体结果与霍夫斯塔德的理论预设是一致的,但也发现了一些文化价值偏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赵健秀小说《唐老亚》重建华裔美国人精神和文化形象。在小说中,作者重新刻画了华裔美国人积极的精神风貌,书写了华裔先辈修建铁路但被美国白人社会所隐没的历史,重新解释了被白人社会所扭曲和谬传的儒家思想,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经济上被囊括与社会政治上被驱逐的尴尬境地,从而对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精神上和文化上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8.
福柯理论、布迪厄惯习理论、女性主义都促进了身体社会学产生,都将身体作为分析基点,通过对身体和性的肯定,反转了形而上学重精神轻肉体模式,都重视话语作用,重视产生和维持话语权力机制,强调在边缘话语或未知话语中蕴含的挑战潜能。汤亭亭的小说《金山勇士》中刻画了一类沉默无声的美籍华裔男性形象,展示其是如何在美国社会文化影响之下,由初到美国的中国移民转变成华裔美国人。通过对《金山勇士》中人物表现的分析,使读者看到美国社会文化、审美习俗、饮食习惯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文化采取激发方式使个体自愿地接受引导,将其所作所为导入权力所期望的方向,从而使在美的中国人逐渐转变自我认知,转而从中国移民成为华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拉丁裔非政府组织之一,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在推动墨西哥裔美国人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墨西哥裔美国人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种族隔离严重、墨西哥裔本身对教育不够重视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面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墨西哥裔的教育水平。同盟提升墨西哥裔教育的目标是让墨西哥裔接受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成为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然而在种族不平等的社会中,同盟的愿望注定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0.
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美国人中国观形成的基础是传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和来自欧洲的关于中国的文字叙述。前者将一个想象中的精致、优美、光亮的中国形象直观地呈现于美国人面前,成为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之一。后者则使美国启蒙学者承袭了欧洲思想巨擘们的中国观,从观念和理论上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形象。早期美国人在继承欧洲人所塑造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的同时,也曾利用这一形象构筑美国精神,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11.
论鸦片战争前夕美国“具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结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外贸易的管理政策 ,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进行合法贸易的保证书 ,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人虽然最初拒绝遵式具结 ,但是在广东对外贸易重开后 ,美国人却最先具结 ,并且按林则徐拟具的不同样式具结。美国成为当时具结船只最多、受益最大的国家。追求贸易利益、与英国争夺中国市场、鸦片贸易有损美国利益以及林则徐区别不同对待外国人策略的影响等等 ,是美国人遵式具结的主要原因。美国人虽然遵式具结进口贸易 ,但是这并不等于美国人完全拥护林则徐的具结政策 ,不等于美国人不再染指鸦片走私 ,也并不能排除美国人在中英之间做居间贸易。尽管如此 ,美国人遵式具结对当时及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种族歧视是美国当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种族歧视导致的不平等反映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表现为白人警察对非裔美国人暴力执法这种显见的人际种族主义,而且更多地以结构性种族主义的隐形形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疫情在美国大爆发后,结构性种族主义在疫情以及更广泛的卫生健康和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疫情中非裔美国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远高于白人,他们在疫情中遭到了不成比例的打击。结构性种族主义导致非裔和白人之间巨大的健康鸿沟,疫情只是将这种鸿沟的一个方面展现出来而已。疫情凸显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人眼中,“大中华”的出现──不论其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联合体,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已形成了挑战。美国人甚至认为,当太平洋世纪到来之际,美国的经济利益有被排斥在外的危险。为防止在亚洲出现这种情景,美国在全球战略中作了一番调整,加深和扩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族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冥顽不灵;既有谦恭有理的一面又有倨傲蛮横的时候;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现、价值观和社会思想.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神道教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而进行探讨,提出了"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孙行者》中“生民视角”的华裔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民视角"是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便对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来实现"还我美国"的社会政治目标。汤亭亭借助赵健秀所提出的"生民视角"看到的华裔美国人的实际问题,在《孙行者》中为怎样才能实现"还我美国"这一最高目标提供了一个答案。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建构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建构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多元文化课程的社会政治基础,美国社会基于种族性少数族群的白人至上主义,对少数族群语言权和群体代表权的忽视与限制、对民族性少数族群自治权的剥夺等,必然会反映在课程中,导致课程理念的混乱与课程实践的纷争。基于民族性少数族群之上的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具有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基础,不可盲目追随美国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在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中表现出了深刻的伦理情怀,他试图建构华裔美国社会的伦理秩序,从而为美国社会中的华裔美国人争取应有的公民权。在作者看来华裔美国男性是建构华裔美国社会伦理秩序的主体。此外,要建构华美社会的伦理秩序,还必须要有敢于拒绝同化的独立精神和勇于抵制主流社会歧视的英雄气质。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人的民族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是个“汇聚所有民族”的国度 ,美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具有突出的特殊性 ,美国人的民族观表现得五花八门 ,但却明确地反映出族裔间的偏见和歧见。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现象在美国由来已久 ,是影响其社会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口没遮拦的人》为197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小说家对犹太族群和美国主流社会关系的思考。贝娄在小说中借"口没遮拦"的叙事人肖穆特之口,对比并深入分析了三位犹太裔美国人努力实现"美国化"的方式和结果,展示了"美国化"的尴尬,进而揭示出美国主流与边缘社会之间存在的鸿沟。小说中主人公对自我进行了反思,贝娄更是对"美国平等"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对于个人、族群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此书是作者早期著作《美国人对日本的看法,1941-1975(1976)》的姐妹篇。作者感兴趣的是,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至今,日本和日本人在哪些方面受到了美国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