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个由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构成的关系。符合法定模式建立的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合同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定模式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从体系化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可以展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劳动法律关系再定义,而且还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劳动法"广覆盖、低保障、严执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2.
职业安定性保护法律制度仅为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提供了稳定性保障,其制度目标在于消除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雇主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但置于传统工资劳动基础之上的职业安定性制度保护之外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标准与非标准二元劳动关系结构中就业者不同的风险地位。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保护制度如何在发挥实效的同时避免雇主的对策行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如何保护成为了当前劳动关系规制中需要同时解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特有的劳动社会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占主体地位的联合劳动,而且还存在雇佣劳动、个体劳动等其它劳动社会形式.以联合劳动为主体的多种劳动社会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社会形式的特点.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适应何种劳动社会形式,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不发达、  相似文献   

4.
塞耶斯是通过探讨马克思和功利主义者在人的需要、人的满足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和高兹在劳动和休闲的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来阐发马克思人学的特殊内涵的.指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劳动和休闲都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基本权利,人的满足和全面发展都是在劳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塞耶斯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人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劳动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中介手段。在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现代劳动过程中,劳动手段的高级化使劳动过程被标准化的思维方式所引导和制约,从而使劳动丧失了在人的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民生视角下,应该打破劳动过程中的标准化思维方式,将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思维结合起来,在不过分损失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营造促进人的发展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6.
"‘非劳动人口’论"批判--六问白暴力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劳动的、参与投资的和参与分配的都是劳动者,他们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把某些人称为"非劳动人口",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非劳动人口"的说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现实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从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劳动关系的建立至少存在两种情形是用意定主义方式无法解释的,双方合意并不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方式.究其深层次原因:劳动关系不仅仅是债的关系,这就为劳动关系建立的法定主义方式奠定了基础.以法定主义方式建立劳动关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法律的不合理规定在现实中的体现,另一种则是现实中的不合法行为在法律中的反映.至于罪犯劳动的问题,无论以哪种方式,罪犯都不能建立劳动关系.从立法目的上来看,我国应当遵循以意定主义方式建立劳动关系为主,法定主义方式建立劳动关系为辅的协调模式,追求意定主义方式建立劳动关系的极端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何勤 《兰州学刊》2013,(3):103-111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建立了科学、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量化评分标准基础上,采用极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245家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一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状况并不乐观,总体判断为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劳动关系运行较不规范,局部问题十分突出,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重。二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在企业性质、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属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性。三是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与行业环境存在弱相关性。四是对245家中小企业各三级指标的得分均值分析发现,"民主参与中的劳方组织建设"、"企业绩效"、"员工权益实现"、"员工发展"四个方面得分较低,成为影响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状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现状评价基础上提出改善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是内涵极其丰富、表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综合目标,和谐劳动关系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网络用工兴起的时代,塑造新型劳资伦理关系及其依法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法治的价值目标.以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劳动关系应然伦理需要的法律治理之道,建构起适应网络与智能化时代要求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同时,应注重劳动关系调整的法治与德治并举,回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伦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以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促进合作共赢为劳动争议解决目标,建构非对抗性为主体的劳动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着力化解劳资矛盾与争议,使劳资双方能够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存在技能偏向,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生产率往往会产生非对称影响。然而,这种偏向性效果的作用强度及其对劳动力结构的作用效果并未有效测算。为此,以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通过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1978—2010年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强度,再以分位数回归验证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对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质量结构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我国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并未表现出替代关系而是表现出互补关系,二者的替代弹性为0.89。同时,技术进步正以年均4.7%—7.5%的速度偏向于技能劳动,其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质量结构的优化作用显著,但在劳动力结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这表明,我国优化劳动力结构应重视教育及技术进步方向对异质性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