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进行分析,阐述了诈骗犯罪的种类、特点、危害、影响,以及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网络诈骗的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消费者了解网络诈骗的内容并能够很好的防范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进行分析,阐述了诈骗犯罪的种类、特点、危害、影响,以及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网络诈骗的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消费者了解网络诈骗的内容并能够很好的防范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网络诈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的特殊性上,对诈骗区域和受骗人特点研究不多.校园网络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侵犯大学生财产安全的一大毒瘤,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信息容易泄漏与网络诈骗行为的密集覆盖,大学生涉世不深与网络诈骗手法多样且周密,大学生多种需求与网络诈骗投其所好,大学生的大多数沉默与网络诈骗的难以根除.当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网络诈骗作专门规定,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场所的学校,应从手段、行为方式、财产属性和对象上对校园网络诈骗进行类型化区分,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予以防控.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的便捷性和开放性给人们带来了工具性和公共性价值,同时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带来了网络诈骗在内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网络诈骗是新兴科技在网络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法学界面临的新课题.在网络时代,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是什么,网络诈骗在立案方面的困境有哪些,网络诈骗立案的路径是什么,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网络诈骗犯罪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网络犯罪中增速最快的犯罪类型.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犯罪总量不断增长,犯罪方式趋向专业化、集团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等方面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当前在办理网络诈骗案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强化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完善网络安全立法,确定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和受保护性等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诉讼诈骗与三角诈骗或普通诈骗都存在不同的逻辑结构,不宜将诉讼诈骗认定为三角诈骗并追究行为人诈骗罪的刑事责任.而现阶段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所作的《答复》中对诉讼诈骗行为予以定性是妥当的.但是,由于现行法律规范中没有合适的罪名对诉讼诈骗进行全面的规制与防范,因此,通过修改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补充、调整相应罪名是必要的.不过,基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复杂性,在其立法完善中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该罪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和罪名的确定;二是其罪状内容的设计;三是其犯罪既遂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高校诈骗的特点与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高校诈骗存在着发生时间集中、诈骗方式多样、学生上当率高等特点。高校诈骗分子主要抓住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防范意识低、容易轻信陌生人等特点开展作案。而入学前后的安全教育和学生个体的社会阅历是影响其遭遇诈骗后是否上当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高校诈骗频发、危害性大的现象,学校和公安部门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诈骗案件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同时加强联合打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利用票据支持结算进行诈骗活动日趋严重,一些不法分子采用伪造和变造的票据,伪造客户的印章,伪造银行签发给客户的回单和收帐通知等手段诈骗银行和客户的资金,给银行和客户造成重大损失,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为有效防范利用票据支付结算进行诈骗的风险,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加强支付结算管理,笔者对票据诈骗的防范问题提出自己的诌见。  相似文献   

9.
短信诈骗近年来长期处于高发态势,犯罪人利用被害人的心理弱点设置骗局骗取财物。短信诈骗案件的频发包括制度、社会以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社会宣传、法律规制、技术防范、行政监管和责任追究等路径来控制短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报刊杂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各种传媒逐渐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犯罪分子便以各种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电信业、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和监管漏洞,远距离、跨区域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案发案数量猛增,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社会危害严重。当前发生在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职业化和诈骗流程标准化、模板化等特点,给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带来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等侦破难点。破解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题,必须从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侦查队伍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开展电信诈骗预警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身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递增态势,此类犯罪在东盟国家的窝点证据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存在提取、固定及移送的困难。当前中国—东盟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取证主要有委托取证、境外取证以及境外联合取证三种取证模式,但这三种取证协助模式现阶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为有效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造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应建立合理的合作激励机制,提高东盟国家执法机关合作打击犯罪的积极性;细化与东盟国家警务合作协定的内容,明确证据提取、固定、移送的要求;加强对中国—东盟警务合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调查取证的技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警务合作,扩大境外取证模式与境外联合取证模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惩治诉讼诈骗的相关规范存在多重缺陷,有避重就轻、放纵犯罪之嫌,法律约束力不足,对诉讼诈骗的行为性质认识有误.基于依法惩治诉讼诈骗行为的现实需要以及“诉讼诈骗的性质仍为诈骗”的认识,国家无需修订刑法单独设立诉讼诈骗罪,而应当由最高司法机关出台刑事司法解释明确和统一对诉讼诈骗的刑事处罚.同时,建议以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将刑法第305条规定的伪证罪扩充为涵盖所有诉讼领域,将刑法第307条第二款规定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扩充为毁灭、伪造证据罪.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对于在犯罪中收取被害人所转款项的取现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还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司法实务界存在较大分歧。其原因是取现行为构成“两罪”的主观方面使用相同的“明知”表述。准确把握“两罪”“明知”的区别,对每个案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照罪刑法定原则准确定性。取现行为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存在事前通谋,或者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帮助取现,则构成诈骗罪;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既遂之后,取现行为人明知其所取款项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帮助取现,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其掌管钱财,历来为犯罪分子所觊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件,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财产和利益,阻碍了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分析和研究金融诈骗案件特点及防范对策,对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金田诈骗案件的种类及特点从目前发生的金融诈骗案看,可划分为以下两大类:l.信用诈骗。信用诈骗是指诈骗者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先从银行骗取有关信用,再以此信用从其他金融单位或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不法经营者和不法分子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一些薄弱环节 ,大肆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 ,侵吞公私财物 ,数额越来越大 ,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其复杂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十分突出 ,如不加强防范和严厉打击 ,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损害 ,威胁社会的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一、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特点目前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 :(1 )利用合同诈骗较之一般刑事诈骗更具有迷惑力和欺骗性 ,诱骗的成功率比较高 ,而且诱骗的数额较之一般刑事诈骗的数额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6.
欺诈与诈骗概念之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光军  徐立 《学术探索》2004,9(9):64-66
欺诈与诈骗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欺诈内涵包括欺骗与非法占有目的之外的不法意图,而诈骗内涵则为欺骗加非法占有目的。正是两者质的不同,决定了欺诈与诈骗不可能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信用证打包贷款实施诈骗的行为,应当因"使用"行为是否具有非法性有所不同。因为信用证诈骗行为的基本模式为"使用"(信用证)+"诈骗"行为,同时"使用"行为必须具备非法性。所以,行为人利用合法信用证申请打包贷款进行诈骗的行为成立贷款诈骗罪(自然人主体)或合同诈骗罪(单位主体);而行为人利用非法的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信用证打包贷款诈骗的,成立信用证诈骗罪。  相似文献   

18.
论职业乞讨行为的制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现今大量滋生的职业乞讨行为,立法显得无从下手规制.而对这些行为既不能采纳以洛克为代表的"道德强制说",仅仅基于"懒惰"的道德理由进行制裁,也不能继续放任其自由.事实上,通过对职业乞讨行为的分类,可以发现那些通过隐瞒或虚构事实的职业乞讨实际上属于诈骗行为.针对这些诈骗型乞讨行为,采取与其他诈骗行为相同的处罚方式其实效有限,而以"回归社会"为目的,强调个性化"矫正"的"社区矫正"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修复技术漏洞、完善法律规章、提升安全意识成为近年打击电信诈骗的常用方式,但面对不断升级的电信诈骗,从伦理角度对其展开的反思不可置否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新探索。从信任的伦理意涵切入不难发现,社会道德信任的失落和信任范围的局限是电信诈骗的主要成因,而信任社会的构建有利于道德信任的普遍生成,对消除电信诈骗动机、缩小电信诈骗生存空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从信任文化生成、中间团体培育和法律公正内核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信任社会的构建不失为治理电信诈骗的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面对金融领域内愈演愈烈的金融诈骗犯罪,依法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学术界对于金融诈骗罪的界定存在补充修订之必要。重新准确定义金融诈骗犯罪,对于认定、惩罚这种犯罪,进而防范犯罪,维护经济秩序、金融秩序,以及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认定金融诈骗罪,有利于制度建设,进而有效防范金融诈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