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河洛文学是描写不同时期河洛地区生存状况、伦理观念、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具有特定文化品格的地域文学。那种把凡是生长或居住在河洛地域内的一切作家的作品都贴上河洛文学标签的做法,将消解河洛文学的特性。河图洛书及《易》文化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神秘奇异特性和“自然之道”思想,河洛礼乐化赋予其浓郁的伦理色彩,王都文化使其深具现实批判精神和历史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河洛理学有力地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精神品格。从文学观念看,由元结至二程,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道德功能,籍文以传道明心。从主题看,“理”的渗透和“道”的高悬,是河洛文学的一个显著标志。从人物形象看,“理学名区”的典型环境生成了独特的河洛文学里的典型人物,而河洛文学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河洛理学文化环境。河洛文学真实地再现了河洛地区伦理状况,呈现了可能正在消失的那方土地上的理学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学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河洛地域是道家文化滋生成长的沃土。先秦老子的开源、魏晋玄学的流行、宋代洛学的出场、金元全真道的兴盛,构成河洛道家文化的"大传统"。而河洛王朝崇奉与王都战乱是影响河洛道家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河洛洞天福地与庙宇宫观传达出乡土社会的"小传统"。河洛道家文化既规定了地域文学的历史语境,也内在蕴藏着它的一个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学是地域、文化、文学三者的共生互创.河洛作家研究要探寻创作主体的情感地理,从"地方亲属关系"中呈现地域文化人格与原型意象.河洛作品研究重在解析文本的地域文化品质,揭示河洛理学文化、宗教文化、王都文化等对河洛文学的"深度构成".河洛文学史的书写要凸显长河意识、多元意识、当代意识.对河洛文学的研究,既是对文学传统的追忆与眷恋,也是对今天的聆听、关注、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河洛文化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是中国当前史学和文化研究发展的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河洛文化 ,内涵十分丰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对于内容如此丰富的一种文化 ,我们需要作出基本的界定。笔者认为 ,河洛文化最基本的层面是两个 ,其一 ,单独地看 ,它是一种区域文化 ;其二 ,全面地看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 ,长期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河洛” ,本是一个地域概念 ,因河流而得名 ,因河流而扬名。众所周知 ,由中国古代的语言习惯所决定 ,“河洛”之“河” ,并…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研究之展望(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 我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曾谈到了河洛区域、河洛文化圈的范围问题.认为河洛地域"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化研究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障碍。北宋之后的河洛文化被打入冷宫,除了文化自恋心理之外还有文化霸权和文化基础主义作祟。研究当代河洛文化是对整体性河洛文化的一次时空穿越,可以清晰地勾勒地域传统的演变轨迹,呈现地域自古至今交错叠印的人文岩层。  相似文献   

8.
我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曾谈到了河洛区域、河洛文化圈的范围问题。认为河洛地域“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认为河洛文化圈,“应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见《文史知识》1994年3期),并说明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对于以上认识,我至今基本没变,只是认为河洛区域的东边,应该延至开封。  相似文献   

9.
河洛学导论     
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地方学,是地方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的地方文化研究,多已发展到地方学的新阶段。当今的河洛文化研究,必须紧跟全国地方学兴起的新趋势,及时发展到地方学研究的新阶段。河洛学就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个融古贯今、展望未来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我刊(原《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1996年开设了"河洛文化"栏目,至今已发表与河洛地区文化、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广告是一种综合性的实用艺术,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民俗文化广告通过民俗文化与广告传播的有机结合,以新颖的创意、优美的意境和富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在满足受众审美需要的同时,利用民俗文化拉近受众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方言写作无疑将是从另一个视角去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之一。方言是民俗底蕴的凝聚,汉语方言写作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能拓展写作渠道,丰富写作风格,从而进一步实现汉语写作生态化。对汉语方言写作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观照,以挖掘汉语方言写作的民俗文化意味,考察其审美意蕴,也就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鼎饼花是福鼎地区特有的一种用于包装中秋月饼的装饰画,福鼎饼花既是月饼促销的重要手段,也是福鼎中秋习俗的一部分。福鼎饼花在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剪纸饼花—手绘饼花—木版饼花"三次大的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民俗艺术从较为初级的乡民艺术到高端文人艺术的嬗变。福鼎饼花的发展进程是市场竞争与艺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民俗与民艺良性互动的经典范例。它不但丰富了福鼎地区中秋民俗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当地中秋节俗的活态发展。  相似文献   

14.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5.
河洛文化的滥觞开启了河洛文化的历史。从考古所发掘的材料可以看出,河洛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生产工具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文献材料来看,伏羲氏时代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而进入五帝时期,河洛地区政权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引导河洛文化走向新的历史阶段。考古资料和文献学视野下的河洛文化内涵相互印证,表明河洛文化是中国境内最先发育成熟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俗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心理的等诸多文化因素于一体,是最具审美特质的"生活材料"。我国现代小说家对女性的婚姻习俗、禁忌恶俗和信仰习俗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这些民俗成为作家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文化心态以及解剖国民灵魂的最好标本。  相似文献   

17.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端午节庆的礼俗,宫廷与民间有共同之处,又不无差异:宫廷活动以互赠礼物为主,民间活动以南方竞渡为特色。这种差异,源自唐代宫廷较多地承继了北朝宫廷的习俗,而北朝宫廷则沿袭了传统的汉廷礼仪,其节俗意义重在避邪;民间的南方竞渡具有悠远的民俗传统,其意义已由祈禳而转化为人物纪念,被赋予了情感意义,充分发挥了节俗的娱乐功能。唐代宫廷与民间在端午礼仪上的同异,反映了在地理因素中南北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民间习惯调查与汇编是法律发展的一个资源性要素。在法制史上,很多国家都曾进行过规模宏大的习惯调查。通过习惯调查,立法者可以充分认识法律制度运作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司法者可以得到适用习惯解决纠纷的第一手材料。因此,立法者和司法者均有可能成为习惯调查的推动因素;学者是习惯的理论加工者,更是习惯调查的主力。语言沟通和民间权威的崩解是当前习惯调查者面临的两大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