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性乃人之为人之根本,德性是人类现代社会有序之根基,德性是个人人生价值确定的标志.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个性品质,而道德则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因此,如何化道德为德性,就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情感体验是化道德为德性的关键环节,心灵的成长重在体验.因而,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重视利用学科隐性德育资源,进而使道德内化为德性,使德性外化为德行.  相似文献   

2.
德性作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精神定势,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和精神动力。在抽象的层面上,德性表现为超越人的动物性、人的当下社会生命存在状态和精神生命的一种内在动力;在现实层面上,德性又通过道德责任实现从普遍性和抽象性向特殊性和现实性过渡。与此同时,德性与道德责任在道德行为中达成一种彼此互动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规范的根本把握和具体践履。德性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之育化,其相对稳定性直接表现为个体知行合一的深切体验。但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意识和德性成就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道德行为常常不能与我们所了解的一个人的德性想一致,甚至相反。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德性与德行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及其原因,从而为找出一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认同是指德行对自我的重要性,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可以预测道德行为;人格、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团体道德氛围、道德行动机会等因素影响道德认同的发展。道德认同研究显示,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德育功能、营造学校道德氛围、引导积极朋辈关系、拓展道德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5.
康德认为,德性行为只能是出自于责任的行为,以自由为前提。如果行为以感性或情感为依据,最多只能导致行为的合法则性,而不可能产生德性。除了感性的情感外,还有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而不是道德行为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大学生道德实践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具有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引导大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德性是后天将社会规范向主体意识内化的过程,是通过长期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而成的.德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德性的影响产生的行动.德性与德行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且彼此相济.儒学经典是现代德育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我们要深入解读经典,修炼良好的德性德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产生道德动机、完成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的“催化剂”。那么。在班级组织与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去激发、唤醒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之研究章永生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孟对"德性"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认识与发展之后,儒家建立了一种以人性"善"为基础,以具有丰富"仁"德性内涵为核心,通过道德主体(人)的道德践履过程,将作为内在于心的道德精神形态的"德性"品格外化为现实德行的德性伦理体系.同时,在"天理良心"主体性价值尺度的规范下,"修齐治平"最终成为人们德性修为的终极目标.当前,研究儒家德性伦理普及教化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其形式要素方面的有效经验,是探索适应当代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运行机制的必然话题,也可为和谐社会建设与个体生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特点给大学生的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道德价值观冲突、道德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缺失和情感冷漠、道德人格偏离。高校应该从培养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意识、养成网络道德参与习惯、提高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激发网络道德情感和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性等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防止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14.
仅囿于职业道德维度考察师德,易导致师德的“片面化”“碎片化”“平庸化”和“形式化”,无益于高尚教师人格的养成,故需跳出职业道德的逼仄考察维度还原师德之真容。师德是社会或共同体对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期待,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与教书育人职业紧密相关的个体德性—德行或群体性精神风尚的总和。它超越了一般职业道德,是一种先于职业道德而存在的特殊的角色道德。角色道德视域下师德逻辑地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角色美德两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与角色道德的统一性决定了师德建设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加强教师角色美德培养。  相似文献   

15.
编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反差,主要表现在过于追求物欲化倾向与正当物质利益原则的错位、对动无责任化与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错位、经营风气的虚假化倾向与诚实信用原则的错位、人际关系冷漠化倾向与互助公益精神的错位。这是由于道德观念的多样化、道德情感的冷漠性、道德判断的“双重标准”和道德意志的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的。要做到编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吻合必须要解决好道德养成教育、道德创新实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  相似文献   

16.
“慎独”强调在人所不知的环境中,主体能凭借内心的诚意和高度的自觉性依然恪守道德原则.这种内涵与网络道德运行环境有诸多契合之处,运用慎独的思想,对网民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教育,对于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金陵瞭望》2007,(16):18-19
个体德性的养成与道德人格的塑造表现为同一的过程。道德人格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凝结和体现。它是个体在道德修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着个体道德修养实践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和境界。而个体的道德修养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典型的德性伦理形态。其理论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德性是人存在的依据;外在的道德规范是内在本性的外化;真正的道德行为必然合乎内在本性的要求;到达至善之境是其伦理理论的逻辑归宿。这四个方面环环紧扣,构成了孟子德性论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这是我们引入德性伦理学方法时要注意的。孔子伦理学的体系虽然包含了部分德性的讨论,但却是以"德行"为主导框架的,始终不脱离"行为"来展开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心行合一"的立场,在德目的讨论中,不离开行而去谈心,不离开行为去谈德性,不离开行为谈做人,总是倾向于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而且,孔子虽然也非常关注德目的讨论,但在具体德目的讨论之外,更关注整体人格的目标,故孔子的伦理学不只是一套德目的体系,而是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美善行为的整体体现,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康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必须从发展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行为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