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2,(26):23-23
《乔石谈民主与法制》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近日整版刊文《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乔石谈民主与法制〉》。文章在“积极推进民主进程”部分提到,“乔石特别指出,我们过去对法制讲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民主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尽管国家的现实利益(主要是安全和经济利益)及所拥有的实力是决定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民主”这个本来只作用于国内政治的事物,现在越来越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并且影响力呈上升趋势。世纪之交,有两件事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一件是,2000年6月27日,在华沙召开的国际民主大会上通过了题为《迈向民主国际社会》的民主宣言(又称《华沙宣言》)。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和波兰联合发起的,共有107个国家出席。除法国外的106个与会国在宣言书上签了字。宣言…  相似文献   

3.
刘化雷 《决策探索》2004,(12):49-49
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指针。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论述。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清形势,胸怀全局,求实创新,把民主与法制建设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针、总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民主发展思路,这是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新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兰西内战》中透露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念,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基础上提出的真正的民主,是消除了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民主。回顾并借鉴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协商民主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将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2014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201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  相似文献   

7.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没有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的迫切需 要,是党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选择。·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选择,是一 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目前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仅仅是领导层面或领导机构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是 全体党员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实 行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度。但是,民主制度建设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理论指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指导纲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循序渐进地实现。本文以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视角来分析当下我国发展建设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种科学和民主的决策参与机制,基层协商民主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引入治理实践当中,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基础和重点。自2015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颁布以后,基层协商民主进入全国性推进与应用的"操作阶段"。然而,这两份《意见》给出的是关于协商民主的原则性要求,至于可以落地操作的程  相似文献   

11.
从观念层面回到经验事实层面 玛雅:你一直研究中国式民主问题,2005年参与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的起草,2007年7月又出版了《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一书。在十七大前夕出版这本书,是否带有某种官方色彩?或者说是在解读官方的立场,是“官民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只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样,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渐进性,对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采取坚决、慎重、稳妥的方针,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只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选择。因此,客观分析形势,全面总结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探索持续、深入、高质量发展之路,便成为迫切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二十年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它表达了农民的心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因而受到普遍拥护,收到极为良好的效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使群众直接参与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化、程序化,而且提高了群…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包括政治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其核心和精髓应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关系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乃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关键。但在现实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中,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探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可行性途径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宪政作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维护崇尚民主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发国家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但是,西方的宪政并不是唯一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民主政治的探索要依据国情寻找有效可行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模式,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走社会主义之路实现现代化,展示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优越性,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后发国家提供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近几年,各地围绕这一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逐步显现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融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使协商民主真正成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第一,要解决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中的定位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投票民主和协商民主是其中两个基本形式。现在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发展协商民主就是限制甚至取消投票民主。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中,投票民主和协商民主是并行的,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