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体育游戏为培养因子,从幼儿胜任力评价和问题行为评价两个维度,探索促进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幼儿社会行为各维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关键期。  相似文献   

2.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3.
组织内迎合行为分为自我聚焦和他人聚焦迎合行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证了自我聚焦迎合行为,在中国情境下应将其"自我表现"维度划分为"彰显道德"和"彰显能力"两个子维度,开发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自我聚焦迎合行为量表。研究了组织公平、组织政治知觉与迎合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情境下,组织公平促进员工采取自我聚焦迎合行为和他人聚焦迎合行为;组织政治知觉对自我聚焦迎合行为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他人聚焦迎合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文章通过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自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往行为等概念在不同哲学背景下的不同意涵与内在关联,进而把主体间性视阈下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与和谐社会的建构联系起来,论证了主体间良性交往是通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种成分。儿童社会技能缺失是造成其同伴群体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引起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适用的干预措施来提升儿童的社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亲组织行为,管家行为是指个体愿意克制自身利益追求以保护他人长远福利的行为。同代理行为不同,管家行为与利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这些构念有所区别且对组织影响也不相同。在前因方面,管家行为的产生既受到个体特征、心理认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领导因素、组织情境和文化情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后果方面,管家行为对组织绩效、创新能力、员工的创造力等具有积极影响。未来,组织中的管家行为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明晰管家行为的内涵与测量;(2)精细管家行为的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3)探究管家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4)构建管家行为产生的多层次模型;(5)推进管家行为后果的实证研究;(6)从员工—组织关系着手深入管家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宏观语言学,从行为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属于特别的情境和特别的人物的行为语言新例证。揭示出行为语言在古人之间的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礼貌的文化个性概念出发,受Ideetal在研究礼貌概念与其它几个评价言语行为的形容词在美、日语境中的不同相关性实验启示,也片』其实验方法对礼貌概念与九个相关形容词在中国情境下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1)礼貌概念与其它九个评价言语行为的形容词在中西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相关性;(2)中西文化语境在对礼貌概念的形成上体现了不同的重心,美语情境侧重于以说话人的意愿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受话人的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汉语情境则反之,证明了礼貌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为不同的文化评价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关注的焦点、研究的对象。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校借鉴他人的经验促进自我教学行为的转变,开展了基于校本实际问题、情境的教学研究,以构建校本学科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概念进一步完善不可缺少的概念。尽管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带有一定的调和、乌托邦倾向,但不乏对我们具有重要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行为的传播性和保持性,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下的大众羊群行为利用元胞自动机进行了模拟.从各类行为者均匀混合的初始条件开始,得到了非常接近社会实际情况的行为族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各种行为的比例相差不过于悬殊,羊群行为并不能导致许多行为的消失而使群体中只存在一种行为,而是许多类型的行为以行为族的方式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微观主体的利他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利他行为,人们总是站在"经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源于一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分析,将各种因利他动机而产生的利他行为也解释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站在二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基础上,在理性、利他和追求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文章运用"道德人"假说来解释利他行为,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对各种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苏省建筑生产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健康信念及其与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信念与艾滋病预防行为的资料,分析其艾滋病健康信念和艾滋病预防行为及信念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的艾滋病健康信念得分不高,总分7.2分,其中易感性得分和行为效益得分低于其他两项得分。外来务工人员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占8.9%。相关分析显示安全套使用频率与健康信念4个项目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今后可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来设计艾滋病行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在采取环境行为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是有限理性的环境行为者。从社会成本和长期效用出发,农民的非理性环境行为是指那些破坏或不合理利用环境的行为。造成农民非理性环境行为的原因,存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解释角度,如以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为解释视角,这些行为是农民自身、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本身三者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只有遵循学术管理的特点、规律,正确处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必须成为学者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及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美德是一种道德特质。它是一种面对道德情境时,人们的直觉而自动化且相对稳定的行为意向,包含着认知、情感和动力的过程。这一新观点可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表面上的冲突,阐明了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对应的不同心理机制,认为它们都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德对应的是无意识、自动化、包含情绪、无需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联结的直觉加工系统;而规范对应的是有意识、受控的、不含情绪且需要努力和认知资源且基于规则的推理加工系统。基于这些差异,现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应当将两者分开,对伦理规范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且着重于理解,而对伦理美德应该采取更多的训练方式且着重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评价话语是小学英语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落实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评价理念的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探究小学英语教师评价理念和评价话语的相关性对更新小学英语教师评价理念和提高评价话语的有效性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英语教师对评价理念的把握和落实以及评价话语的使用处于一般水平;评价理念和评价话语在学历、教龄和执教学生人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学历、教龄与评价理念和评价话语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执教学生人数与评价理念和评价话语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历和教龄对评价理念的把握和落实及评价话语的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执教学生人数不会对教师评价理念的把握和落实及评价话语的使用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二者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分析相关研究发现,概念上的分歧、测量方法和指标上的不同及被试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了移情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考虑对概念与测量方法及指标的选用等方法因素进行更好地控制,对相应结果进行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究影响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揭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幼儿家长在教养活动中同时运用支持、惩戒和溺爱三种教养行为,但三种行为在其全部教养行为中所占比例不同,支持行为最多,惩戒和溺爱行为较少;家长的支持教养行为与其对子女的控制感呈正相关,而惩戒和溺爱行为则与控制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