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到无力     
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相似文献   

2.
吴长海 《社区》2010,(5):10-10
要乔迁新居了,母亲把旧家具、旧衣服等物什卖的卖、送人的送人,处理得差不多了。墙角还有几袋我和弟弟读书时用过的书.母亲不敢擅作主张.说让我回去处理一下。  相似文献   

3.
日本原众议院议员藤山爱一郎,曾写文章谈他母亲的教育方法,其中一段写到:“我上幼儿园时,母亲常让我到赤坂、日本桥等地卖东西。如果买错了,母亲并不发脾气,只要求第二天再来,”  相似文献   

4.
2007年9月29日.网友“秋天的鱼”在跟帖中写道:“我把中国和平出版社‘绿鸽画丛’的文字录到这里来,因为由衷地喜爱它们,所以把它们送给云门弟子。图画里有文字不能表达的内容,这套《美妙的大自然》我多买了一些,准备分送给人。早想给看云(薛瑞萍的网名)寄一套过去,又觉得太唐突了。假如看云老师愿意把通讯地址给我.我很高兴把这套书送到让它发挥更大作用的地方。”10月10日上午.我收到了来自广西南宁的特快专递邮件。  相似文献   

5.
骆海林 《金陵瞭望》2006,(22):62-62
我是江宁区湖熟镇和进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感到物质丰富并不能算什么.关键在于精神也要富有。我在南京市区有两套住房.多年从事建筑劳务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但为了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弟弟.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老家。我母亲今年80多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40多岁的弟弟从小痴呆.时时需要照顾。2000年.我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家担负起赡养母亲、照顾弟弟的重担。几年来.我给年老的母亲和痴呆的弟弟端茶送饭.日复一日.毫无怨言。有人不解,问我:“老骆.以你的条件.完全可以雇个保姆照顾他们啊?”我说:“外人总没有自己人贴心嘛!”为了让亲人生活得更好.我动足了脑筋:痴呆的弟弟喜欢玩.我买来了玩具;母亲出行不便.我买来了轮椅;卫生间距离远.我买来了便携式马桶……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却用行动、孝心感动了亲人.打动了众乡邻。  相似文献   

6.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7.
失落的版图     
我平生参加的第一个葬礼,竟是母亲的葬礼。 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存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的.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更来得有声色些,更物质些,并且使我和母亲远隔重洋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从小,我就对文字情有独钟,于是,就爱上了写作。书写心情的文字,讲述平凡的故事。写作让我享受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也让我颇有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今天进母亲的房间时,母亲不在,等我出来,发现母亲的床上有个本子。平时没见到母亲的床上会有其他什么东西。所以这个本子让我好奇,我打开一看,是身份证。  相似文献   

10.
牵引的一生     
母亲,离我而去已经十几年了。母亲含辛茹苦,积劳成疾把我抚养成人,“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遗恨莫过于此。母亲虽离我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犹存心底,依然清晰恍然如昨,让我感念不已。“让我牵牵你的手!”这是母亲临终前说出的唯一的一句话。她牵着我的手溘然长逝。我牵得了母亲的手,却挽留不住母亲年轻的生命。我嚎啕大哭,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眼睁  相似文献   

11.
王昭煜 《老友》2012,(2):24-24
1968年11月.我当时所在单位被宣布撤销。我的母亲那时是县机关保育院的教师。因为他哥哥的社会关系问题在接受审查.于是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下放”对象。在一个阴雨霏霏的下午,我找来一辆拖拉机.栽着我的母亲、妻子和仅3个月大的小女儿.携带着坛坛罐罐回到距离县城60华里的“老家”——吉水县尚贤公社桥头生产大队。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倍感疲惫的是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的文字大多不是从心里流出来,却像是从淘汰的机器中做出来的。那呆板、单调的文字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你把这个学生的文字放在另一个学生的作文中也不会抵牾,因为即使文字是明白的、通顺的,也一样贫白如水,淡而无味,绝少有精彩灵动的文字出现.好让你振作一下恹恹的情绪。  相似文献   

13.
陪伴母亲     
吃了晚饭,陪着母亲出来散步。在落日的余晖里,母亲的脸安详而红润。这么多年了,仿佛是第一次这么近、这么仔细、这么认真地看母亲。母亲老了,岁月的消磨和疾病的困扰,让她的身体那么快就衰老下来。她的头发变白了,变少了,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泽。 一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头发。我停下来,很小心地替她整理好,然后把她领口的扣子系上。我看着母亲,她的眼睛依然清澈透明,神态里还保持着一直让我颇感亲切的优雅。我们  相似文献   

14.
母亲老了     
王云霞 《老友》2012,(2):42-42
母亲住院了,我去陪护。坐在病床边,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和眼角处深深的皱纹.我心里感到阵阵酸楚……时光真的催人老啊!仿佛还是昨天,我依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缠着母亲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炸麻叶。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半嗔半笑地放下手里的活。用食指刮一下我的鼻头,然后笑着去洗手、和面、擀皮、炸麻叶。看着我将麻叶咬得“嘎嘣嘎嘣”脆响.母亲的脸笑成一朵菊花似的。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新少年》2010,(1):88-88
孩子的态度感染了我 我是小读者索振洋的母亲。当孩子很神秘地把一封信让我寄给你们时,我知道这封信对他是很重要的。我暗地打开看了看,知道了他这是在和你们探讨“涉猎”和“涉及”的用法。他的认真态度感染了我,我原封不动地把信寄了出去。谢谢你们给予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杨晔 《山西老年》2012,(11):49-49
如今,短信已经成为现代人彼此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节假日.铺天盖地的短信塞满手机。今年三八妇女节,我照例抽出时间给女友们回短信。万事大吉之后,过一会儿,又收到短信,是谁又回了呢?我好奇地抓起手机,一看,是母亲的号。我有些纳闷,其实我并没有给母亲发短信,也许是按错了,才误发到母亲的手机上。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 《可乐》2010,(12):53-53
在我这一生中,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母亲。姥姥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一米五几的个头,割三里长的麦趟子不直腰。我六岁时,村里有了学校。家里没钱交学费。姥姥拔下头上陪嫁的簪子到镇上卖了,让我进了学堂。  相似文献   

18.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农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相似文献   

19.
回家的路上,妻神秘地说,今年除夕年夜饭她要进行一项重大改革,必定让我感动半天。我不信,说她故弄玄虚。她说走着瞧。从城里回到家,熟悉的小院洒满温暖的阳光。母亲听到门外的说话声拍着身上的灰尘,笑着走出厨房奔院门而来。女儿甜甜地叫一声:“奶奶。”便扑了过去。进了门,女儿就嚷开了:“哪儿有茶叶蛋的香味?好香哎。”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就你鼻子好使,快进屋吃,赶了路,肚子肯定饿了。”每年三十这一天,母亲都要拿自家鸡下的鸡蛋,煮上满满一盆茶叶蛋让我们吃。稍事休息,妻子对母亲说:“妈,您已把菜都洗好了,我来炒菜…  相似文献   

20.
夏爱华 《社区》2014,(28):53-53
母亲住在郊区,去母亲家一次,需坐长途车。因为这个,也因为工作忙,成家后,我们姐弟四人各忙各的,去看母亲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重阳节那天,我回去看母素。4个小时的旅途,让我觉得很是疲惫。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到母亲的小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