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哲伦的"美国华裔三部曲"(《刚下船的人》、《跳舞者和铁路》和《家庭忠诚》)探讨了美国华裔在身份认同中矛盾、复杂的心理及意识冲突。"三部曲"中人物的主体性、结构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彰显了复调艺术的魅力。复调艺术的运用凸显了作为"他者"的声音,也表明了作者的飞散视角。飞散视角有助于美国华裔建立混合身份认同,从而以多元文化为出发点,在美国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市场的神话     
许友仑 《中华魂》2011,(11):47-50
2010年7月,《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一篇记者采访报道,题目是《通往寂静之路——"市场传教士"张维迎的信仰逻辑》,内容是介绍张维迎出版的新书《市场的逻辑》。报道说,1982年,22岁的张维迎第一次读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念。他说:"这么多年来,我对市场的理解和信仰越来越深,就像一个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从一个懵懂的状态,到理性上越来越相信。  相似文献   

3.
范小青的《女同志》是当代女性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唯一一部以官场女性工作与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可概括为"官场"与"情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这部以从政"女同志"为主人公的小说,又是女同志与男同志联手上演的一台"官场与情场"精彩纷呈、波澜起伏的以人物对话为主轴的小说体多幕话剧。小说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是精彩的人物对话与心理分析,这使作品颇有《红楼梦》味道。  相似文献   

4.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5.
《南方周末》以批评报道而闻名中外,但近年来受到非议颇多。以2008年3月6日至2011年3月6日三年间《南方周末》所刊登的批评报道为样本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南方周末》仍然非常重视批评报道,但呈现弱化趋势,并具有注意报道时机,关注法治、民生问题,批评对象以企业和群众为主,报道地域体现重要性和接近性等变化和特征,这是《南方周末》因办报环境变化,调整办报方针和仍然秉持"理性、正义、良知和爱心"办报理念所致。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以美国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深重灾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悲剧命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飘》的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父权制文化是斯嘉丽和其他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生存和生态危机,尊重女性,热爱自然,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暖人生》栏目的成功,证明了平民视角是大众传媒记录社会和时代变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栏目定位,以人物故事为切入点、报道大时代的变迁;选题,选择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时代精神气质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在报道方式上,纪实性专访展开人物故事、透过细节展示节目主题和人物情感。栏目的制作者具有人文关怀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益闻录》是天主教华人传教士李杕主编的第一份中文刊物。从1879年创刊至1911年停刊,《益闻录》刊登了大量与建筑相关的新闻,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建筑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即以第1至1172期《益闻录》中与建筑相关的文本为素材,汇总得出1879至1891年间《益闻录》视角下建筑领域的概况以及《益闻录》对建筑方面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一直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定期刊物中,《东方杂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932年1月28日晚,商务印书馆因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损失重大,《东方杂志》也被迫停刊。1932年8月1日,随着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正式复业,停刊8个多月后《东方杂志》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以追求"新生"为办刊旨趣,注重与读者及作者的沟通,并且通过主编及编辑人员的调整和"教育"、"妇女与家庭"与"文艺"三专栏的增设,及时整合了刊物办刊资源,使刊物顺利度过了危机。  相似文献   

11.
《申报》和《人民日报》分别作为民国时期和人民共和国时期第一大报,主要就历年九一八前后,国人(尤其是党政界和教育界)对这一国耻日所开展的纪念活动进行报道。今昔对比,社会各界对于九一八国耻日之纪念各方均有不同演变,如今我们纪念九一八国耻日在如下四个方面值得反思:需要忧患意识;需要合理方式;需要理性认知;需要全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杨贤江是我国马克思教育学流派创始人.他几乎用其生命的三分之一时光从事编辑工作.他任<学生杂志>专职编辑期间,对<学生杂志>的栏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革新,使<学生杂志>成为当时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学生刊物之一.他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对当今编辑界仍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3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的征文反映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他们认为:首先,国民党政府应变对日妥协为积极抵抗;其次,国民党应废除其一党专制,实行宪政,给人民以人身自由和其他种种自由权力,以便动员和团结全国抗日力量;第三,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知识界反对对日妥协,要求民主宪政的呼声更加高涨。“七七事变”后,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践行着知识分子个体和整个民族“新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从《论语》鬼故事专号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层面和不同文化源流汇聚一处的时代 ,《论语》的鬼故事专号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的集合点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摩擦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冲突 ,都能在它上面找到踪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容。古代的民本论者提出过关于制民恒产、使民与政以及化民以德的主张。在继《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之后,笔者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横向上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语丝》周刊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方面得益于语丝同人和广大读者群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和《语丝》周刊的生产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把握《语丝》周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不妨从它的编辑策略、出版发行以及与作者群、读者群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考察:编辑策略上注重刊物栏目的设计引导功能和以读者为中心的传播功能;出版发行上在维护自由和独立品格的同时,也考虑到刊物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办刊资金上表现为集股制,发行上走精英刊物的路线。《语丝》周刊前后两期读者群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语丝》周刊不愧是适应现代传媒语境嬗变的范型。  相似文献   

17.
《时尚》杂志的兴起在中国是近20年的事情,它典型地反映了传媒与时尚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尚》杂志的视觉形象通过有计划地运用整合和视觉要素提升的手法,建立起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印象。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消费主义的出现和摄影技术发展等原因,《时尚》杂志视觉形象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并形成了《时尚》杂志以视觉形象"模式化"为核心的一系列视觉表达方式,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媒介主体探讨为入口,考察了不同的编辑及其主张对改革前的<小说月报>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王蕴章和恽铁樵这两位编辑主张对<小说月报>的封面和插图,栏目设置,杂志定位和内容取舍几个方面的影响.它们使改革前的<小说月报>风格也经由了由介于雅俗之间到以雅为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其发表50周年之际,文章着重从近年来学术界对该文献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新视野、研究中带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及研究中的不足等方面作一述评,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