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加里·S·贝克尔教授所提出的有关“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的观点,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及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历史上现存的各种不同的婚姻形式及相应的家庭组成方式,并通过对子女归属与家庭财产关系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社会中的各种财产制度是各种相应的婚姻形式及家庭组成方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婚姻动机,是指男女双方对婚姻行为所产生的内在的、主观的愿望、目的或意向,也就是激劢男女双方结婚或离婚的原因。社会生活实践一再证明,婚姻动机是否正确,对婚姻、家庭关系影响极大。从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过程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中青年的婚姻一般经历这么叫个阶段:择偶→恋爱→缔结婚姻→建立家庭。婚姻动机作为婚姻的一种思想指导,始终在起作用。择偶标准(以爱情、理想、事业为标准,还是以财、貌等为标准)实际上是婚姻动机的亮相;恋爱和缔结婚姻则是从婚姻动机到建立婚姻关系的实践过程;长期的家庭生活则是对婚姻动机的一种检验。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从许多婚姻纠纷、离婚案件来看,追本溯源,都和最初的婚姻动机有很大关系。婚姻动机作为一种思想、心理因素,是主观的,但是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动因深藏于经济事实之中。一定婚姻动机归根结蒂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性、婚姻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思考和研究,认为:性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属性;婚姻的核心是男女互爱为基础的性关系;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则是婚姻发展的必然结果。性对婚姻和家庭的建立与稳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把婚姻分为4种:可恶的婚姻、可忍的婚姻、可过的婚姻和可意的婚姻。第一种因为其质量的低劣让人忍无可忍,肯定是要解散的,而最后一种则是一种理想,我们常用一个词来形容:神仙眷属。但这种婚姻就像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遇而不可求。我们的婚姻,大多是可忍或可过。它当然是不完美的,有缺憾的,让人心酸而无奈的,继续下去不甘心,放弃又有太多的牵绊。它是我们心头的一个刺,隐隐地痛着,又拔不去。  相似文献   

5.
张素蓉 《社会》2001,(3):35
现状1970年前 ,同居被称为“姘居”或者“同住” ,且在联邦各州中均属非法。但为什么在美国同居现象30年来不断增多 ,却仍然是家庭道德中一个隐蔽的话题?许多社会学家已对此展开研究。路特吉斯大学国家婚姻课题组的两位合作者大卫·彼佩诺和芭芭拉·丹佛·怀特海德认为 :“不像离婚或非婚生育 ,同居的倾向事实上并没有激起公众的非议或者批评。”密切根大学的社会学家帕梅拉·L·斯莫克则发现 :与1965年的10 %相比 ,现在尽管有超过半数之多的新婚夫妇曾在婚前同居 ,大多数美国人仍没有意识到同居现象的扩大及其意义(他最近实…  相似文献   

6.
据德国《德意志哲学杂志》1991年第6期报道,1990年11月15日,在哈雷/萨勒“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俱乐部”,继关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和影响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之后,接着举行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研究促进联合会”(已登记注册)成立大会。在理论研讨会上,沃尔弗冈·米勒-劳特尔博士教授(柏林)和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分别作了题为《尼采是一种挑战》和《尼采研究的旧难题和新难题》的学术报告。除德国学者外,还有来自瑞士、美国、日本、波兰、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麦等国的学者。在成立大会上,选出了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马丁·路德大学)和汉斯-于尔根·康德教士(勒肯)分别任联合会的主席和副主席,  相似文献   

7.
绮尔维丝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家和作家爱米尔·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史》第七部——《小酒店》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具有复杂而鲜明个性的劳动妇女形象。其性格有两重性:一方面,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爱情生活的幸福有着强烈的追求;另一方面,她勤劳、善良、美丽,具有劳动人民的美德。她是一位富于理想却又软弱无力的悲剧性格的女性,也是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被当今社会视为不光采的角色——“第三者”,但是,是否所有的“第三者”都是可耻的角色,都属洪水猛兽?如果这样地简单划分,那么,生活的哲理,道德的标准,岂不被唯心主义的意念所随意扭曲了吗?因为“第三者”的出现和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主张婚姻双方都有约束,因为婚姻是融合,而不是凑合;婚姻要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我所插入的家庭是一个貌合神离、名存实亡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第一者”在结婚不久就背叛了爱情,她不听丈夫、组织的帮助,因为丈夫的真诚劝导唤不醒她的良知,他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理想、追求一致,但是她不需要离异,因为她需要的是“丈夫”而不是爱人,她需  相似文献   

9.
1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但是,这“理想”二字,有时并不明白,因此也就受着折磨。有人把“爱情”理解为纯粹“情之所爱”,是完全属于个人的。这是一种误解。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一,是一种复杂的、圣洁的、崇高的感情活动。它不仅包含有“情”,还有思想和意志。因之,它是理智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它是现实的,也是最富有理想的。婚姻则是爱情的延续和固定。婚的含义是明男女之礼;姻的含义是明亲戚之别。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一旦付诸  相似文献   

10.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点被批判了近几年,中国文坛就婚姻的基础问题展开了讨论。其规模之大、文章之多超过了“五四”前后对家庭改革问题的讨论。近年来的讨论同“五四”时期的讨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能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五四”时期的论者,虽也有讲社会主义、讲阶级分析的,但是可能都没有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在这次讨论中,大多以恩格斯的论述为依据。不论是理论文章,还是文艺作品,一提到婚姻基础,不引用恩格斯名言的,不多。  相似文献   

11.
萨米尔·阿明教授发表在《非洲政治经济学评论》第1期上的《积累和发展:一个理论模式》这篇文章,扼要而又准确地概述了他对当代主要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敏  马兆杰 《社科纵横》2006,21(3):93-95
明清话本小说在婚恋模式的建构上,强调婚恋双方的心心相知,作品中的女性对于婚姻的要求是真挚的爱情,她们肯定人的感情在婚姻中的绝对价值,是爱情与婚姻相一致。作品体现的婚姻观超越了“郎才女貌”婚恋模式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将带有互敬互爱、倡导男女平等鲜明指向性的主题引入家庭生活领域,体现了人类婚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愈来愈多的夫妻,以离婚的方式从已死亡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又雄心勃勃地去寻找理想中的红玫瑰,重新组建一个新家庭──这就是再婚。事实证明,通过再婚,有些人的确实现了爱情生活的美好夙愿。然而,也有些人从旧的“围城”中逃离出来又陷入了新”围城”的尴尬,再饮情感的苦酒,演出第二次,乃至更多的婚姻家庭悲剧。由家庭经济引起矛盾对于再婚家匿,经济的支配权是关系到男女双方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全家的经济权田谁来执掌和支配,对方原来的孩子抚养费的给付等等。廖东是某机关干部,跟前妻离婚后,与同样离过…  相似文献   

14.
包雷 《社会》1993,(10)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发展,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体系冲突与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倾向,反映在家庭道德观上,出现了某些家庭伦理“失范”与家庭道德观变迁的现象。其主流是家庭道德观的更新与进步,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也诱发人们产生种种反道德、反社会的行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又冒了出来。家庭伦理的“失范”现象与家庭道德观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第一、反映在婚姻关系的准则上,婚姻关系中的感情含量、精神文化含量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成为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的主导因素。但目前,大多数人仍以“人品好、有才能、会过日子,能白头到老”的实惠稳定的婚姻作为理想模式;同时,拜倒在金钱脚下的功利婚姻观与牺牲婚姻当事人的幸福,为家族利益摧残人性的封建婚姻观有抬头倾向,以重婚纳妾、跨国婚姻、包办买卖婚姻和拐卖妇女等形式出现;人们在婚姻选择上拥有更多的“个性自由”,社会对多样化的婚姻选择呈逐渐理解的态度,“离婚自由”正在成为现实。据《青年研究》1987年12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16.
论马丁·伊登之死——从隐喻模式的角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巍 《学术交流》2003,(6):156-158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代表作 ,并且具有很大的自传性。马丁·伊登从一个小海员奋斗到功成名就的大作家 ,但在其事业的高峰却自杀而死 ,而作者也在七年后同样选择了自杀。因此揭开马丁·伊登之死之谜有助于了解其作者的死因。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通过应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其进行研究 ,将有助于理解马丁·伊登及作者的精神危机———从狂热的追求到空虚的失望。他们的死是对阶级、爱情和事业追求的失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浙江农村和《红楼梦》中的表亲婚姻的模式[美]E.库珀[中]张孟本文作者尤金·库珀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张盂是中国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派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尤金·库珀的研究领域是1988年至1989年浙江省农村表亲婚姻的模式。张盂以库...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博允的新书《融洽婚姻》中,列举了不少男女对婚姻的误解,现摘录其中要求,与读者分享:误:当初不嫁他就好了!正:一段婚姻成功与否,在乎双方的努力,一段婚姻如不幸福,便需要双方作出转变,而不是把问题推到对分身上。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作出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对方一起改变。误:爱情能征服一切。正:非也。当现实生活问题介入两人关系中时,爱情就会进行调节、改变。双方必须尽量适应双方及至自己需要的改变。误:若真心相爱,就不会有意见分歧。正:两个人持两种不同意见是非常正常、健康的,但在争论时应只…  相似文献   

19.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罗马法和《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摩西法学都曾经论述过家庭。但是,对家庭进行比较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才有人提出“家庭社会学”的概念。例如,美国的克里斯坦森在1964年分析家庭思想史的发展阶段时就曾多次使用“家庭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1932年诞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他母亲是一位技艺高超而又循循善诱的钢琴教师,从小对他精心栽培。拉兹洛9岁初次登台担任布达佩斯乐团的钢琴独奏,很快他就成了匈牙利和全欧洲闻名的音乐神童。他14岁获得李斯特·弗兰兹学院的硕士学位(这个学院的最高学位)。一年以后(1947年)他被授予李斯特·弗兰兹奖金,并且当年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