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最新实际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和有关人口学理论对史资、文献的定性分析,探讨本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福建侨乡人口的国际迁移过程,其中侧重于福建人口向东南亚流向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汕头港出现以前,澄海县的古樟林港是粤东主要的口岸,樟林是潮汕地区最早形成的一个侨乡。近代史上大量的乡民移居国外,对迁出地的社会经济、人口等诸方面均发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建国后澄海县人口发展的若干特点中,探索国际迁移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际迁移属于人口移动的范畴,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迁移行为的构成因素本身,也是极为复杂的。本文试就福建省人口的国际迁移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福建人口国际迁移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移居海外历史的上限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多数学者以为,最早出国的史实,可追溯到秦朝。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徐市率领数千人航海,寻找长生药,结果,长生药没得到,连徐市本人也流居“平源广泽”而未归①。据考,“平源广泽”即为今之日本或菲律宾。又据菲律宾史记载,秦时已有中国人抵菲②。  相似文献   

4.
福建人口国际迁移的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东南亚华侨人口与福建人口的国际迁移 学术界对于“华侨”一词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在海外的中国人可分为三类:华侨、华人与华裔。而这三类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以是否入籍作为标准泛泛区分。实际上,广泛意义上的华人已包括华侨和华裔在内,这便是国外学者所统称的“海外华人”(Overseas、Chinese)或“在国外的中国人”(Chinese-Abroad).笔者认为,对概念吋内涵和外延的规定,应视研究对象而定。本文所说的“华侨人口”按照海内外现有的统计口径与一般理解规定为相当于“海外华人”的范畴,可能有助于对“华侨人口”的历史演变和当前现实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三、福建国际迁移的人口分布 据估计,现在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福建华侨有六七百万,占全国华侨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仅次于广东省。这里说的华侨当然包括华人和华裔。而实际上,作为人口国际迁移的直接后果——迁移人口,并没有这么多。到底有多少,尚无这方面的统计数字。《福建归侨手册》估计说,约有3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23.4%。但是,事实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迁移过程中的迁移人口,不仅包括迁移出去的人口(包括到达和未到达目的地的所有迁出人口),还包括再迁移以及回归迁移的人口,要取得精确的数字是相当闲难的。这里,仅作典型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涉及到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的研究,多见于与华侨问题有关的诸多论著篇章中,其研究的角度,亦多侧重于史学和社会学方面。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外华侨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海外华侨中的相当一部分,直接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结果,而且是构成“永久性迁移”的主要部分。华侨、华人和华裔的粗略划分,概指是否拥有中国国籍的海外中国人的不同归属。华侨一般指直接由中国迁出并保持中国国籍的迁移者,华人则指巳加入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安土重迁、世不改业,农村人口的社会构成长期凝固不变.这种情况在明清时代特别是明嘉靖万历以来有一定的突破,在福建等地出现了人口流动的一种新的社会动向,它有别于战乱、迫迁等政治性的强制迁移,被称为经济性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8.
国外开展人口国际迁移研究,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迁移原因、迁移流、移迁过程,移民在输入国与输出国的情况,以及对输入国与输出国的影响,和迁移对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的关系影响等等。一、迁移原因,或者说迁移起因。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理论流派也较多。国外有几个理论:最初提出“推因”(Push),是指国内因天灾人祸、饥荒、战争……把人“推”出去了,但这种理论不能解释迁移者为什么迁入这个国家而不是哪个国家?因此,有  相似文献   

9.
人口增长 ,除了受社会经济水平影响 ,还有传统观念、信仰、习俗、时代风尚等等因素 ,这些复杂的因素可归为文化意识一类 ,本文拟就二战后西方的人口变动为例 ,阐述文化意识对人口生产的影响。从历史人口资料看 ,人口增长与社会物质增长保持同步 ,在没有天灾、战争两项因素干扰时 ,人口增长与物质增长的关系总是呈线性态势。 (见右表 )朝代时间人数东汉 14 4年 4 9730 550晋 2 80年 16 16 386 3唐 755年 52 91930 9明 1578年 6 0 6 92 850清 1753年 10 2 750 0 0 01812年 36 16 933791887年 4 12 814 82 8 资料来源 :转引自张纯元主编 :《人…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增长质量与人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质量与人口效应,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实践证明,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必须充分重视人口效应,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良性经济循环,加速经济发展。当前深入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口文化与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刍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08,29(6):44-49,53
文章在对文化的字源、字义及其定义概述的基础上,对文化的自定义进行了分析;相继对人口文化的概念种类进行了总结,对人口文化作了简要的界定。基于两个概念讨论的基础.具体分析了民族人口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内容、方法选择与重点难点,其中尤为对民族人口文化研究应注意的“五个结合”进行了论述.旨在服务于当代先进人口文化建设并促进人口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澄海县在广东省东部,地处潮汕平原,韩江的入海口处,东南临海,西南靠汕头。境内的樟林埠是历史上有名的海运港口。汕头开埠以前,樟林港是潮汕及兴梅一带人民的主要出海口。尽管古樟林港因泥沙淤积而后退成为内陆小镇,澄海县仍由于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成为潮汕地区历史悠久的重要侨乡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定量描述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本文应用定量描述方法,描述了辽宁省各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家人口、社会和经济特征@李红卫~~  相似文献   

15.
陈永山在《中国经济问题》1987年第4期发表文章说:60年代以来,台湾省人口国际迁移发展比较迅速。探讨台湾省人口国际迁移的特点、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才外流问题,对我国大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国际迁移数量大、增长快。从1960年到1985年,总迁移数从 7252人增为 50157人,增长了5.92倍。1960—1985年累计,26年间总迁移量达到 63.74  相似文献   

16.
据估计,世界上现有华侨、华人和华裔(一般统称为海外华人。国外学术界称 Ove—rseas Chinese或 Chinese Abroad)约2000—3000万。海外华人以其产生历史之悠久,数量规模之庞大,地区分布之广泛,而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人口的社会、经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法律规定在全社会实行男女平等和保护女性权力,改变了以往那种极度轻视女性人口的极不公正的状态,使得中国女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人口再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中国女性人口的现状也存在着令人不十分满意的方面,需要在未来发展中关心女性,提高女性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42届大会提交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所下的定义。这一通俗而简明的命题,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最高层次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都能持续发展。 人口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这种关系表明,任何单方面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各个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任何一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资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及其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说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综述王国强,张汉湘国家计生委于1994年16月5日至9日在四川省广汉市召开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全国17个省、直辖市的23个县(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和部分人口专家、省计生委主任等参加了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家计生委...  相似文献   

20.
论人口的聚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人口聚集有五大主要效益———分工深化效应、学习激励效应、低成本效应、高生活质量效应和文明发展效应;这些效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当我们就如何实现人口的聚集,提出几点措施;此外本文还就人口聚集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