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认知无意识、体验心智与隐喻思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年,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L&J)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观点.1987年,莱柯夫进一步论述了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特征.1999年,L&J再次合作,将其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抽象,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现在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不但构成研究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且也构成了区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他的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是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点对中文报刊新闻标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对隐喻的研究已延续了2000多年.语言学家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对隐喻语言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来,以一本著名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起点,对隐喻的研究逐渐转向认知语言学方向.在此期间,认知语言学家对心理语言学的隐喻观做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隐喻认知观.因此作者认为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隐喻语言进行研究讨论,将使我们对隐喻语言理解获得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熟语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熟语学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隐喻的表达方式是语言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人类的思维以及对于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熟语中的绝大部分是以隐喻概念作为基础.熟语通过隐喻具备了理据性.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和思维的体验性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基础是体验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更好地形象地分析了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本质。  相似文献   

6.
对于隐喻的理解和探讨,存在着多种维度的研究理论,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隐喻研究方面的两个理论维度出发,可以看到两者在捕捉隐喻本质和阐述语言使用中隐喻普遍现象方面的贡献。两者结合的互补性隐喻视角,能促进隐喻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升华,从而提供更完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1976年Halliday首次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以来,语法隐喻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的研究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法隐喻的发展、分类、产生机制及其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语法隐喻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分类应当采用语言功能和语言层次结合的综合模式。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小句表征方式之间或内部的映射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语法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是相同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情感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抽象的和难以用实证来研究的理论之一。鉴于此,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神经语言学三方面对情感隐喻体验基础理据的探究发现: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认知语言学里的情感隐喻理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拓宽了情感隐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验证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与体认性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隐喻体验性是语言范式转变到认知语言学后对隐喻本质的全新认识,体验性是隐喻的根本属性.隐喻体验性是建构于体验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此外,隐喻的跨域映射具有体验性,隐喻产生理解的基础跨域相似性也是基于身体、心理和认知体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喻不是任意的,具有体验性,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10.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该理论整体上促进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整体发展。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药圭臬的《黄帝内经》在当代迫切需要从体验哲学和认知学的视角在进行认知分析。该理论对于就《黄帝内经》里的自然型隐喻、社会型隐喻和哲学型隐喻进行认知解读有着充分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