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明贤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80-85
伊斯兰法的创制是一既传统又现代的问题.随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这一问题再度被提起,有关伊斯兰法的创制大门的关闭与敞开,及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作用等相关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从伊斯兰法创制的概念与特征、依据与范围、价值选择及创制大门的关闭与否四方面阐析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三大禁忌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满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分析了伊斯兰教禁肖像、禁酒、禁出家修行这三大禁忌的原因。认为:禁肖像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伊斯兰教与多神教偶像崇拜者斗争的需要,其二是由安拉无形无象这一属性所决定。禁酒的原因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酒后易惹是生非、酿出祸乱,不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二是饮酒误事,妨碍穆斯林正常履行念功和拜功等宗教义务。禁出家修行的根源在于,一是出家制与伊斯兰教积极进取的宗旨相矛盾,二是出家制与穆斯林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背驰,三是体现伊斯兰教“正教”地位的需要,四是阿拉伯半岛不具备出家修行的社会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3.
阿布杜拉·王文杰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3):47-48
伊斯兰教与"和谐"是一脉相承的共同体,伊斯兰的本义是"和平".和平是构建"和谐"的最根本基础,因此,伊斯兰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之一.伊斯兰教有关"敬主爱人、两世吉庆"等一切积德行善思想是成就和谐社会的理念之一.伊斯兰教是和谐社会的挚友,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玉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9,(1)
《古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基础,是伊斯兰法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和最主要的法律渊源。伊斯兰法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原则制度和规范的总和。它不仅是伊斯兰学说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伊斯兰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和穆斯林生活方式的最典型体现。伊斯兰教再度兴起,为伊斯兰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机遇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法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经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3):39-41
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法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伊斯兰教这一现实的社会基础。尽管伊斯兰法和伊斯兰教法都以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精神为原则 ,它们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近之处 ,但它们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简单地说 ,伊斯兰教法是伊斯兰法的主要内容 ,它只是伊斯兰法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法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伊斯兰法 ,而伊斯兰法的内容却并非仅能归属于伊斯兰教法 ,它们二者间具有一种包容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占福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78-83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耿龙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6-109
圣训作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及圣门弟子阐释《古兰经》和实践伊斯兰教的言行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通过这一功能的发挥,庞大复杂又极具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法终成为了一个高度紧密、有机联系、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明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伴随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伊斯兰法的衍新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回应来自西方法律及世俗法律的挑战,实现伊斯兰法的衍新,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伊斯兰法律体系,乃当今穆斯林民族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对伊斯兰法因时而变、因地而宜的一般理论扼要阐释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伊斯兰思想家关于伊斯兰法衍新的主张,分析了当今伊斯兰法衍新道路中面临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马明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9,(4)
与伊斯兰教几乎同步产生、互为因果、始终相伴的“沙里亚”法,是其宗教伦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核心。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麦地那23年宣教时期的《古兰经》、“圣训”立法是伊斯兰法发展的起点和初创启蒙时期。麦加13年间《古兰经》虽然涉猎了有关法律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但全经的主线始终围绕宗教敕义和信仰原则而展开的。在麦地那“乌玛”国家形成后,《古兰经》才开始了大量的社会主法。这一立法不但巩固和发展了当时“乌玛”社会确立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并在其后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中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成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1):62-66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及其民族迁徙政策,导致了元代中国穆斯林队伍的迅速壮大。而穆斯林善于经商的特点以及迁徙过来的穆斯林所生活的军事战略要地,使得元代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异常重要,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其经济和政治地位较唐宋时期均有明确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元代伊斯兰文化的独立性通过清真寺的大量建造而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的强大及其与封建社会相协调的特点又使得元代伊斯兰文化不得不与儒家文化相妥协,其结果就是伊斯兰文化的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黄科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50-53
20世纪中国现代随笔是现代知识者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炼狱”中的精神产物。回顾现代随笔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消长兴衰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现代随笔是知识者高扬现代理性批判精神,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核心内容,进行社会启蒙、思想启蒙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言说工具;其次,现代知识者必须注意推动随笔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文化专制、艺术民主与现代随笔的兴衰消长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正确阐述伊斯兰教法同撒拉族道德观和习惯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其发挥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芸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2):48-52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14.
杨德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6)
伊斯兰人类学是宗教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有较多洞见和建树,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志。系统地译介伊斯兰人类学,对我国伊斯兰教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建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36-40
与云南回族社团出现的适应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 ,清季的回回宗教知识界中也出现了以理性态度来理解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术探讨。在比较伊斯兰教和释、道宗教的汉文著述活动中 ,回回学者在捍卫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 ,也分析了它们之间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以及相互吸纳和排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曾晓昀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部门"运动席卷全球。如今,第三部门不仅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增多,而且在活动范围上也日益国际化。本文从界定"第三部门"的涵义入手,在第一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现状。第二部分评析了区分传统公法与私法的几个理论。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第三部门"法突破传统公法与私法之分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法在我国的困境,包括立法层次低、门槛过高、法律内容的缺陷、法律技术的缺陷等,最后提出几个建议,如制定《民间组织法》、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明确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扶持、社会责任的承担、公益诉讼等。 相似文献
17.
丁士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1):38-45
伊斯兰法是世界几大法系中较为独特但影响深远的一支,它是规范穆斯林个人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准则,源自《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哈奈菲派产生于曾经是多元文化汇集的两河流域,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于伊斯兰的发祥地麦加和麦地那,这就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其他法学派别。它灵活通融,积极与异文化对接,在处理新问题时游刃有余,符合理性。借助这一特性,它畅通无阻地传到了大半个伊斯兰世界,成为四大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哈奈菲派的盛行不仅是受中亚伊斯兰传统以及中亚移民的文化因子的影响,而且还有经堂教育的贡献。随着教育在各地的普及,哈奈菲派牢牢地扎根在了中国大地,成了中国穆斯林的文化传统。在当今多元开放的世界,深入研究哈奈菲学派,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云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22-28
东南亚是古代东西海上交通要冲。伊斯兰教产生后,穆斯林沿着海上商路来到了东南亚,并将伊斯兰教传人东南亚。但关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早期传播,尚有许多问题待探讨。本文主要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