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池莉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表现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这构成了她小说中独有的叙述姿态、价值取向,谱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人意识对于神话传说存在形态的影响多体现为文人基于自身的思想、趣味和观念对口承神话的改编及再创作.本文以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传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衍化为个案,分析了文人意识与神话传说衍化的关系,并指出了文人对于神话传说衍化进程的参与所包含的正负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多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北方草原文化、西域商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儒士文人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华夏正统意识,在认可认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共同的生态领域,形成了新的国家文化观念。元代文人同属于这一文化领域,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会,发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文学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雅俗文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鲜明而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辽代契丹族文坛最具特色的便是以萧观音、萧瑟瑟、耶律常哥为代表的女性文人创作,她们的作品超越了一般女性狭窄封闭的见识,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尚武的民族文化品格,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抒发了内心真实情感,她们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经历认为其创作是潜藏于她内心的强烈的依附意识的表露 ,以及依附无着后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奋争不止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认为,卢照邻、刘希夷、张若虚是"以宫体诗救宫体诗",是从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不过,闻一多的这"一跃"未免突兀,可以发现,这种宇宙意识应当源自于汉末六朝以来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渐进升华.这样,六朝文人生命意识便可以理解为从宫体诗到宇宙意识二者之间这一跃的踏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水浒后传》虽是《水浒传》的续作,但作为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与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貌。陈忱不再像《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而注重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他以文人特有的审美眼光,将诗骚传统引入小说创作领域,在叙事中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以比兴寄托方式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在小说中他还流露出浓重的遗民心态和隐逸情结,带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意味;他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景造境,从而显示出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同时,陈忱还继承了由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发愤著书"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0.
尤冬克 《学术探索》2012,(7):106-110
农民的叙述史,实际就是土地意识的叙述史。对土地意识如何表现、表现如何,实为品评农村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尺度。本文以土地意识为视角,结合现代农村小说创作历史,分析了《白鹿原》在土地意识表现方面与现代经典小说相比所具有的多方长处,指出《白鹿原》揭现"民族秘史"的写作期许与创作成功,关键在于稳准把握了土地意识。土地是圭臬,圭臬是打开"民族秘史"的钥匙,有了土地意识的积淀,"民族秘史"才有了厚重感与沧桑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史上,宋诗体现出空前强烈的变革性、自立性,从而形成与传统诗风完全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与宋代文人宗派意识的确立、强化密切相关。基于宗派意识,促使不同类型的文人形成各自的群体乃至流派。从诗歌体派发展看,宋诗体派既表现出对唐诗体派的继承,更多有对唐诗体派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体派聚合的自觉性,更多地接近了现代文学流派的性质。正是自觉的宗派意识,促使宋诗各体派形成明确的疆域,各派别的争疆别垒,不仅强化了宋诗革新创变的本质特征,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范式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是当代文学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高峰,但其作家群体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文学其它的历史题材创作有明显的不同。本文从历史真实观、历史资源、未来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历史主义”作家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4.
史小军 《人文杂志》2002,(3):98-103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密切相关 ,复古者文体意识的强弱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理论及创作 ,而且也制约着复古运动的基本走向。以韩愈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们的文体意识相对较弱 ,能够推陈出新 ;而明代七子派文人的文体意识则过于强烈 ,循规蹈矩 ,模拟成风。二者在文体的创新与守成上各居一端 ,特色分明  相似文献   

15.
元朝与高丽国的藩属关系决定了高丽文人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较强的高丽本位意识.本文以高丽最重盛名的文人李齐贤为例,通过对其诗文著述和政治经历的考察,认为高丽文人普遍在政治上以特殊的陪臣心态坚守民族本位,思想上既接受儒家传统立场又强化家邦意识,文学创作上则在立足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流露出明显的本土观念,从中可以窥见高丽文人面对中原王朝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6.
袁昌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作家,她青年时期留学国外,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并吸收其精髓。在戏剧创作中,她成功地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选择与接受西方文化观念,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意识,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情怀及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对隐逸传统的理解、推崇以及审美品味、生活情趣的取向之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较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中,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在其前期诗歌创作中比较明显而突出。具体说来,时空感受表现为:将短暂人生与永恒的时间相对应,感叹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穿越古今,索古思今。而相对意识则体现在对主客观事物的相对关系及存在与知觉的相对关系的表现上。这种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以及对世界万物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