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一直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许志英先生提出的“以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代表性的一说。该组文章是对该观点不同角度的阐释。其中许志英先生《量变起点到质变起点》是其在今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的进一步补充。该组文章有助于活跃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永 《东方论坛》2002,(1):126-128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从创作实践来看,现代文学观念并未因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而停止其内部的调整,仍然为延续着"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 ,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 ;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 ,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 ;从创作实践来看 ,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传统观念备受质疑.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严先生试图从文学主张、对外交流、文学创作三个方面新发掘的史料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是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相比,这些史料还是存有先天的局限性的.文学的转折应该是新的文学与旧的文学之间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都表现出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那些显示出文学真正发生了质变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件,才能作为新的文学诞生的标志或起点.包括“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内的晚清近代文学只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以其自身异质于古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学观念、现代化的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各种文体以及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队伍,理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没有“五四”,何来晚清——兼与王德威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德威先生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命题,并由此得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的结论。这个命题貌似无懈可击,实质上存在严重的理论误区。他误将母亲受孕的那一刻当作了新生儿生命的起点,并且忽视了"五四"相对于晚清文学的艺术创新,从而无限放大了晚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晚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五四"来凸显,与其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倒不如说"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相似文献   

6.
施颖洲先生的主要贡献当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连续担任报纸主编长达60年之久,堪称世界主编之最.他翻译诗歌的成果丰厚,所译之诗被学者誉为"形神兼似的艺苑奇葩".本文不对他的翻译佳绩做出评论,而仅就其《文学之旅》的文学价值和文献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8.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是对民主意识的一种选择,其中"个人主义"的悲剧传奇及其最终被解构的演变,记录了现代中国民主意识选择和实践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新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新颖的理论角度和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论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作者既不象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那样从一个个文学社团流派入手,对每个文学流派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剖析;也不象殷国明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论丛》先后发表了何九盈先生和马提索夫先生的文章,讨论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原则问题。马氏文章中对何先生提出的比较原则问题并没有进行正面回应,而是把争议的性质定位为"中国学者和非中国学者的争议",致使讨论的重点没有集中在何先生提出的"两个基础"和"两个结合"上。马文回复中所论问题的偏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国学者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传统而从事中国新文学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以中国传统学人的为人为师之道授业讲学、教书育人,一手开辟并坚守了中国西北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阵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何在” ?这不仅仅是美国学者米列娜的疑问 ,更是令无数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困惑不已的问题。自从钱理群等人提出“2 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学史概念以来 ,学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热情就从来没有消歇过 ,他们总是在一次次地追问着 :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的 ?由朱德发先生主编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明天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转换》) ,从全新的理论视角 ,以深邃的历史洞见 ,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和整体性的突破。与时下…  相似文献   

15.
时隔两年,王晓初先生的第二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视野》由北京新星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在历经2002年第一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和2004年与黄文贵先生合作撰写的《生命的呐喊———东西方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后,王晓初先生的该著作更显见了他宽广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厚积薄发的学术张力。在体例范式上,该书也在颇具前沿风范的“现代性”视野的切入下而卓现了其独到新颖的内部构架。本书由十九篇文章组成,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透视、鲁迅透视。在这三…  相似文献   

16.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合作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引发的效应至今不绝.陈思和在提出"新文学整体观"之后又与王晓明共同发起"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新意迭出的各家论述着实让现代文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这些论述不仅在改变着细节上的表述,而且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当我们将远古至明清一股脑儿地叫做"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怀疑1917年之后三十年文学的分量能否成为一门与之相对的学科?于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于现代文学的起点与终点开始重新打量,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命名的合法性的讨论也日趋公开.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繁殖和哺育的重要意义.早期的商务印书馆对于西洋文化文学的介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孕育的重要因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刊物,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新文学萌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中,商务印书馆进行了革新与改革,在以《小说月报》为标志的改革过程中,使商务印书馆成为新文化、新文学发展的重镇.在期刊的文学作品刊载、文学丛书的出版方面,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顺应潮流、鼎力革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键,团聚作家、推动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联系读者、关注市场是中国现代文学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以"母性"为起点的.随着父权时代的开始,中国文化中"母性"的光辉逐渐黯淡了,但母性崇拜却并未随母权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它借助于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由此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崇母情结.这种依恋成为"链接"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一条线索.对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探索有助于人类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月七日,从香港、澳门讲学回来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先生,应我校中文系邀请,为师生们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报告。王瑶教授首先回顾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他指出,现代文学研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解放前,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五十年代初,一批现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