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我市城镇居民消费现状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后,我市经济和居民消费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人均GDP达到32438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1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3.7%。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46元,比2001年增长了 相似文献
2.
摘 要:标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消费者有能力求解复杂的动态优化问题,这一假定至少在中国是不能成立的。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假设。即由于存在信贷约束和消费支出高峰,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的理性选择是:在避免未来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平滑各个时期的消费。与之相对应,本文假定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财富目标和持久收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是:(1)1990年以来,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目标的不断提高,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持续下降趋势。(2)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的确存在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4.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7):120-128
目前,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购房意愿与家庭消费的关系和居民收入不平衡导致的住房攀比有关。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利用2010—2018年CFPS数据,从居民收入不平衡视角分析购房意愿与家庭消费的关系。首先,建立面板二值选择模型考察居民收入不平衡对家庭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高收入家庭率先改善住房条件的行为会对低收入家庭产生示范效应,因此家庭购房意愿会因为周围人群住房面积扩大而增强,而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增大与居民收入不平衡紧密相关。因此,居民收入不平衡对家庭购房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购房意愿增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由收入不平衡导致的购房意愿增强会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比较不同收入群体购房意愿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家庭手存现金的中位数作为分组标志将家庭分为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分组回归的结果显示,房价上涨背景下购房会强化低收入家庭的流动性约束,与手存现金多的家庭相比,手存现金少的家庭的消费受购房意愿的影响更大,对同期收入也更加敏感。最后,分别从长、短期提出逐步实现居民收入平衡增长和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位寻求角度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CFPS微观跟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①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炫耀性消费对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有显著的示范效应,且家庭的社会地位等级越高,攀比动机越强烈.②收入不平等显著降低了中、低地位等级的家庭的消费.③地位寻求拉动的主要是地位性消费,而收入差距扩大则主要抑制了非地位性消费.④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与信贷约束有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财富目标的居民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本文在借鉴缓冲储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关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假设:即中国城镇居民同样也有财富目标,当实际财富低于该目标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与缓冲储备理论的最大不同是,本文假定财富目标与持久收入的比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当预期支出比预期收入增长的更快时,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就不得不提高储蓄率。利用我国1999-2005年28个省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是就业率下降加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二是教育、医疗价格上涨过快以至于许多家庭的预期支出增长率超过了预期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信贷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统计研究》1989,6(2):5-11
一、农户消费积累与国民收入1980年以来,农户消费积累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农民收入、消费和积累同国民收入的增长大体是同步的。198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收入达到9321亿元,比1980年增加563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2%。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取得的。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使用额450.7元,比1980年增加268.3元,平均每年增长14.8%,略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据估计, 相似文献
8.
Srikanta Chatterjee & Claudio Michelini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tatistics》1998,40(2):141-150
This paper uses data on expenditures and incomes of New Zealand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profiles to construct equivalence scales. The scales are useful in estimating the relative levels of spending required by the households to attain a given level of utility. Preference consistent 'complete demand systems' are analyzed to test for the demographic effects on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households. Equivalence scales for respect to specific items of consumption as well as total consumption are worked out from the observed consumption behaviour of households. The results are largely in line with those found in existing similar studies both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at constructing equivalence scales with New Zealand household budget data in the framework of hypothesized utility maximizing behaviour of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CGSS《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6年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家庭消费支出的分布特征,按有无社会保障把城乡家庭分别分为两组,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消费层次上,社会保障对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并利用反事实分析与分位数分解方法对这两组家庭消费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有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要高于无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消费收入弹性呈“几”字型,有社会保障和无社会保障家庭的消费差异主要是由于收入、地产财富等差异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内、外部习惯形成及居民消费结构——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消费结构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差分矩估计对中国26个省农村居民1994-2007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内部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居民储蓄目标将越高,消费将变得更加节俭。这也是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没有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镇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集中体现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三类消费支出都带有很强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更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简单攀比。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家庭消费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凯恩斯以来 ,关于家庭消费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而目前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 (LC HIP)假说。虽然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假说综合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两方面的观点 ,使用了理性预期的工具和优化控制与动态规划等高深的数学方法 ,使得这一假说看上去十分精致和优美 ,也显得十分深奥 ,但是这一假说却并不符合实际。1 978年 ,霍尔在理性预期之下 ,导出了生命周期 持… 相似文献
12.
居民消费与家庭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基于2018年和2019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微观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属性、受教育水平三个维度着手,就家庭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具有负面效应,更为积极的生育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本文建议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推动建设高水平国内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